日前,记者走进地处清水江畔的锦屏县河口乡加池村,村寨里古木参天,郁郁葱葱。一座修建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有多年历史的四合院格外醒目。
这座走过了百余年沧桑历史的四合院,为青瓦顶四合天井楼式纯杉木建筑,横排5间,长14.8米,进深19.6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在结构、布局和使用上,前面为堂,后面为正屋,两边为厢房。正屋为5柱7瓜重檐悬山顶三层结构,前堂和厢房为3柱5瓜单檐悬山顶两层结构。进大门穿过前堂即为长11米、宽5.5米的长方形天井。天井镶铺青石板,四角有古钱状的排水孔。
村民介绍,以前由于人口少,一楼前屋和两边厢房为杂物间,用以堆放农具和柴炭等物,后面用作练武和圈关牛马;二楼由一条宽米许的环形内走廊将前堂、正屋和两边厢房联通。正屋中间为堂屋,东侧后间为火炉(厨房兼生活起居室),余为卧室。厢房东边为客房,西边为书房。前堂为饭厅。
走廊的外面雕有“福”、“寿”、“禄”字和“卐”形图案,手工简洁流畅。走廊内侧窗户和走廊上方檐下雕有花草动物图形,手工细腻。堂屋两边的柱子均挂有金字抱柱对联。现客厅中仍维持始建时的大致布置:正中有一直径1.5米的象脚大圆桌,两侧各排有四根清式靠椅和一把茶几,后面为神龛,神龛上摆有瓷制祭器。神龛、圆桌、靠椅均雕有精致的图案,并涂有金粉。正屋三楼两侧前面为未婚女子的闺房,后面则用作老人的卧室和存放工具。
锦屏县档案馆馆长王宗勋介绍,加池四合院修建于清光绪三年()。木料是主人不惜重金到10公里外的扒洞选购来的上等红杉。特别是堂屋的两根中柱为“木中之王”的紫檀木。四合院由湖南宝庆(今邵阳)孙、伍两名工匠负责建造,前后历时3年才竣工。顶部屋瓦均为双层。
王宗勋介绍,四合院既引进了湖南地区汉族的风格,又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清水江中下游地区苗族的风格,古朴大方,林区味浓厚。清光绪三年()至今,加池村先后发生3次大火,此建筑得益于侧边的水塘而得幸免。
四合院里还保存有大量山林土地买卖等契约文书和清代的开山锄、凿石杵、收购木材的斧印、拉木杠、纺纱车、织布机、烤笼、蒸笼、鱼花盆、空心木制的小孩摇床、木架铁铳火炮、军棍、梭镖、练功锁石、清代兵勇帽和衣服、清代刺绣精美的衣裙、雕刻精美的脸盆架和礼品架、瓷制祭器等生产生活用具。
如今,这座四合院已经成为黔东南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介绍,这座四合院,见证了清水江流域木材贸易的繁荣。清水江流域,自古青山滴翠林木郁郁葱葱。唐代诗人孟郊诗云:“旧闻天下山,半在黔中青。”黔东南在唐代属黔中郡、黔中道,是诗中“黔中青”的重要部分,清水江流域便是镶嵌在其中的一块绿色翡翠。
清朝乾隆年间,贵州巡抚爱必达有感于黔东南清水江流域森林之茂盛,在其《黔南识略·黎平府》中写道:“郡内自清江以下,至茅坪二百里,两岸翼云承日,无隙土,无漏阴,栋梁杗桷之材,靡不备具”。
丰富的森林资源,带来繁荣的木材贸易。诚如爱必达所述:“坎坎之声铿訇空谷,商贾络绎于道,编巨筏放之大江,转运于江淮间者,产于此也”。数百年间,清水江流域形成植树造林和木材贸易之良性循环。依托木材贸易,清水江流域曾经富甲一方。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王远柏
编辑刘苏颉
编审靖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