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齐桓公筹划助卫国重建家园之际,邢国(今河北邢台西南)却又派人前来求援。
桓公不由起身向管仲问道:“仲父,你看这事怎么办才好?”
管仲拱手回答:“主公去年没有及时援救卫国,致使北狄猖獗,屡犯我中原盟国,如今应先去搭救邢国,回头再助卫国修建家园,否则,将会影响齐国扶助弱国的霸主信义。”
桓公捋须沉思一下,觉得在理,于是派出使臣,奔赴宋、鲁、曹、邾等国,请派兵前往聂北(齐国、邢国边界)会齐,联合兵马共同对付北狄。
怎知,到了约定日期,却只有宋、曹两国兵马赶到,桓公和管仲一商量,北狄兵马强悍,仅用三国军队与之对战,胜败难以预料,还是等鲁国、邾国兵马到了,再一齐进击。
于是,齐、宋、曹三军屯扎在聂北,按军未动,足足等了近二个月。
这么一耽搁,那邢国可就遭了殃。
话说,赤狄兵马在卫国尝到甜头,一心想再劫掠邢国,于是昼夜攻城不息,最终,邢国守军耗尽实力,认为反正都是一死,便打开城门,兵民无论男女老少一齐奋力涌出,向外逃亡,结果出城不远,遭到赤狄马踏刀砍,死伤极其惨重。
逃出的邢国人陆续跑到齐军大营,其中,国君叔颜跪在齐桓公脚下,是嚎啕大哭。
桓公将他搀起,问清战事,羞愧言道:“唉,这是寡人救援不及,害了邢国啊,寡人这就与宋公、曹伯商议进兵。”
是时,北狄兵马已经杀入邢都,又是一番空前劫掠后,焚毁城池迅速撤走。
等齐桓公率三军赶到,但见满城烽火不息,已然烧成一片废墟。
桓公转身问邢侯叔颜:“这城以后还能居住吗?”
叔颜擦着眼泪说:“劫后余生的百姓都逃到了夷仪,就算重建,此地也是一座空城,还是修建夷仪吧!”
于是,桓公下令,军民捡起满地剩下的砖瓦木料,赶到夷仪,三军一齐动手砌城。
桓公又令人从齐国取来大量的木料、粮食、衣服援助邢国百姓,所谓“众志成城”,经过数月共同奋斗,总算帮邢侯重建了一座都城,并帮邢国修建了宗庙,宫殿和民居,邢国百姓感念齐桓公厚恩,纷纷拜倒在地,含泪称谢,桓公内心颇觉欣慰。
宋公、曹伯见邢国已然安定,便向桓公辞行返国,齐桓公道:“寡人知道你们非常辛苦,可是卫国也需要援助,既然咱们帮了邢国,不帮卫国也说不过去,不如好事一块做到底吧。”
宋公、曹伯听了忙道:“齐侯所言很对,我们全听霸主的安排。”
三国兵马于是带着建城工具,又回到卫国漕邑,卫文公率军民远远跪地迎接,桓公见他身着麻衣孝服,面黄肌瘦,内心不觉一阵酸楚,便叫他起来,问道:“寡人借助宋、曹两君力量,前来为你修建都城,不知建在哪里合适呢?”
卫文公回道:“已经问过占卜的人了,说都城建在楚丘(河南滑县东)最好,只是我们亡国不久,并无财力修建城池。”
桓公转身看看宋公和曹伯,叹道:“放心,寡人及两位贤君一定会帮卫国办妥。”
言罢,号令三军开赴楚丘,叫一部分军民回齐国去搬取木料、砖瓦。
简短截说,卫国在三国军民共同努力下,也很快重建楚丘,卫国上下无不对桓公感激涕零,卫文公更是咏《木瓜》诗一首,向齐侯称谢再造之恩,诗曰: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大意是:“你赠我木瓜,桃、李,我拿佩玉、美玉,黑玉来报答你!用高额的回报,作永结盟好的决心。”一片感恩之心,溢于言表,令在场之人全都落泪不止。
齐桓公办完这些大事,美誉迅速传遍九州,人们歌颂他保存三个亡国,帮鲁国扶立鲁僖公;建夷仪保存了邢国;建楚丘保存了卫国,前面还帮燕国加强了北方屏障,挡住西戎向中原进犯,诚可谓诸侯第一贤明君主,至此,列国中无不承认他乃春秋首霸!
话说,这些溢美之词传到南方荆襄楚国,引得楚成王熊恽非常不满,是时楚国兵强马壮,国力富足,成王不忿,发誓要和齐桓公一争高下,以武力称霸中原。
而郑国正是楚国进取中原的第一门户,于是成王派出大将斗章,率兵车二百乘,浩浩荡荡杀奔郑国而来!
欲知郑国如何应付,请看下集。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