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椟还珠这个故事家喻户晓,“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说得是一个郑国人从一个楚国人那里买宝珠,装宝珠的盒子非常精美,以致于他弃宝珠而留下了盒子。
盒子有多美?除了用高档木料打制,还以香料熏制,以珠玉装饰,盒子上还描绘了玫瑰花,用上了极珍贵的点翠工艺。
点翠是中国传统首饰制造中的一种贴饰工艺,是用翠鸟的羽毛点缀粘贴到首饰上,使物件“光洁美观,颜色鲜艳”。一般点翠多以翠蓝色、雪青色为佳。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皇宫珍藏,如后妃的头饰,以及老一代戏曲艺人的头面,名贵的价值不菲的那些,就是用点翠制作而成。
然而,点翠这种工艺,虽然极美,但也极残忍。因为点翠需要用到的羽毛,是从活体翠鸟身上一根根拔下来的。这种工艺之美,是用无数翠鸟的生命创造的。
一只翠鸟身上能用的羽毛,也就二十来根,分别来自左右翅膀上各十根(行话称为“大条”)、尾部羽毛八根(行话称为“尾条”)。活生生拔掉这些羽毛,翠鸟也就失去了庇护,只有死路一条了。
明朝孝端皇后的九龙凤冠凤冠,前有九条金龙,下有八只点翠金凤,富丽堂皇。它是我国国家博物馆镇馆等级的典藏,年就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一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京剧程派大青衣刘桂娟的点翠头面事件几年前在微博上闹得沸沸扬扬。那件激起民愤的价格不菲的头面,据说薅了80多只翠鸟的羽毛,也就是80多只翠鸟的性命。
在网友的口水声中,刘桂娟又追加一条微博:“梅先生(指梅兰芳)的点翠头面精益求精,颜色绝对相同的软翠,大概需要几百只翠鸟,程先生(指程砚秋)体型高大,做头面翠鸟需要更多。软点翠太稀有了。价格贵一倍。我觉得现在的剧团跟艺术家学习也要学习梅大师程大师!对艺术负责,宁可多花钱,多一倍的翠鸟,也要买最好的,那样才会对得起观众,戏比天大!”
此番不知天高地厚的言论由此激起民愤。为了头上一抹蓝,置无数生灵涂炭,这种惨烈的美,实在欣赏不来。
早在宋朝时期,点翠饰品就被禁用。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人的所谓艺术家,觉悟实在太低。
宋太祖看见永庆公主身上戴着点翠饰品,严厉地批评了她: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用点翠饰品是造恶业,如同穿皮草,都是杀生。
可惜的是,宋朝之后,点翠工艺又在清朝进入另一个高峰。无数翠鸟被屠杀,成为达官贵妇头顶的一抹翠蓝,令人哀叹。
当然,时至今日,点翠的工艺逐渐被烤蓝、点绸等代替,科技与社会的进步,既保持了精湛工艺的长存,也拯救了无辜的翠鸟生灵。而这样充满了善意的艺术,才能真正称之为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