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老西宁人生活中常用的一些物件,早已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记忆。
老西宁人严永麟先生是个怀旧的人,他珍藏着一些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这些老物件印证了过往岁月中西宁百姓的生活,承载着老西宁人共同的记忆。
钱匣:老西宁人的保险柜
过去的西宁人家,都有一种存放钱币等重要东西的匣子,叫作钱匣。钱匣是用木头做成的,体积不大,呈方形,上面通常有彩绘纹饰。
严永麟先生介绍,过去,钱匣与钱盘、钱柜、钱桌等是做生意收银时用的一整套物件。钱桌里面有抽屉,里面放的是账本之类的东西。钱盘比较大,也比较重,用木头做成,长有五六十厘米,里面放的是铜钱。钱匣是个小木盒子,里面装的是毛票。
“我八九岁时,家里是在西宁做生意的,经常能见到这些东西。那时闲暇时,父亲会经常带我去铺子里。一天的生意结束后,父亲就让我帮他点钱。点钱前先把那些钱匣、钱盘拿到一起,钱盘里面装的铜板很重,那时我刚能端得起来。我摇摇晃晃地把钱盘端过来,然后就开始数钱,等全部数好后,父亲就记账入册。”严先生说,那是他最开心的时光,因为有时父亲会赏他一些零钱。
在普通的西宁人家,一般只有钱匣,有些人家还有钱桌。严先生说,钱桌一般放在中堂之中,有时也放在其他地方,象征着家境殷实。钱匣是老西宁人家几乎都有的物件,一般存放钱币或一些重要的东西,再锁上铜锁,俨然一个小保险柜。严先生说,钱匣虽然早已被时代淘汰,但它反映了老西宁人良好的理财习惯。
酒嗉子:便捷的加热器
西宁人爱饮酒,所以过去的西宁人家,大多有种叫“酒嗉子”的装酒、温酒器具。每逢红白喜事或亲朋好友团聚,人们就要拿出酒嗉子,温上青稞酒,畅饮几杯。
严永麟先生家珍藏着一个酒嗉子,这个酒嗉子用黄铜制成,严家两三代人都用过,壶嘴、壶把处有多处修补过的痕迹,可见其年代久远。“老西宁人用的酒嗉子,嗉底可放炭火,中间有烟道。冬春天冷时,人们便坐在火盆旁,嗉内倒上青稞酒,嗉底夹上炭火,一边聊天一边饮酒,这是过去西宁人家经常会见到的情景。我小时候家里是做生意的,客人往来频繁,来了免不了要喝几杯,这种情景更是常见。”严先生回忆道。
“老西宁的酒嗉子,做工细致、讲究,有些上面还刻有纹饰,大小也不一,小的能装酒几两,大的能装一两斤。”严先生至今还会用那件酒嗉子,每到过年或老友相聚时,他都会拿出那个酒嗉子,倒上青稞酒,用固体酒精点上火,在腾腾的火焰中,推杯换盏,那些隐藏在酒嗉子里的旧时光也被唤起。
鞋楦儿:消失了的做鞋模具
资料图片
楦头是过去老百姓做鞋子时所用的模型,是做鞋时必不可少的用具,材质为木头,形状类似于脚的形状,老西宁人称之为“鞋楦儿”。
严永麟先生介绍,过去几乎每个西宁人家都有鞋楦儿。做鞋时,先做鞋底和鞋帮,两部分都做好后就要绱鞋,这时,鞋楦儿就派上了用场。“鞋楦儿用的时间很长,以前做布鞋时用,后来有了塑料鞋底,也要用它楦一楦。”严先生说,对于做鞋子的妇女们来说,鞋楦儿是个很好的尺度标准。无论鞋子款式、大小、肥瘦如何,只要有鞋楦儿,就能做出合脚的鞋子。而且新绱的鞋,要用楦头填紧或撑大鞋的中空部分,使新鞋外观好看,穿上又合脚。
“我上学时爱玩,上山下河,鞋子常穿破,妈妈和奶奶就经常给我做。等妈妈做好鞋底、鞋帮,绱起鞋时,就到了我最开心的时候,这意味着我很快就有新鞋穿了。”严先生就兴奋地老早找出鞋楦儿等着,等鞋绱好了,就让妈妈楦一楦,还没楦好,就从妈妈手中争抢着新鞋穿。
在很多老西宁人的记忆中,都有像严先生这样关于鞋楦儿的故事,鞋楦儿在今天早已经难以寻觅,但它承载的温暖记忆一直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
针扎:手工制衣必备
过去,人们穿的衣服、鞋子、袜子大多是自己缝制的,针线必不可少。但大大小小的针存放不善,很容易丢失或伤到人,所以,就有了针扎。针扎,是老西宁人家必备的物件。
严永麟先生家存放着一个带有手工刺绣的钟形针扎,是他奶奶和妈妈用过的。这个针扎一面绣着荷包牡丹,一面绣着荷花,两面缝合就成了针扎的“外衣”,中间的芯子和“外衣”形状相同,但是要小一些,里面填满棉花,用来插针。芯子的上面有细绳,用来连接“外衣”,下面有一蓝一红两条飘带。
“针扎是以前老西宁的妇女走哪儿都随身带着的东西,一般就系在她们大襟衣服最上面的钮扣儿上。”严先生说,过去,妇女们要给全家人做衣服做鞋,针扎自然会随身携带。还有些女人们去邻居家串门,也要带着针线,几个妇女边做针线活边聊天。
严先生说,他家里与针扎一同流传下来的,还有两个放针线的笸箩以及糨刀、糨勺等。在严先生的记忆中,如果发现妈妈或奶奶的针扎上别的针很多,就说明她们做的针线活种类多,需要用到不同大小的针。这些当年家家必备的小物件中,凝结着老西宁妇女们辛勤劳动的汗水。
盒儿:传递礼仪
西宁人热情好客,也讲究来往礼仪。宾客往来送请帖,喜婚丧葬中迎接骨肉至亲时,老西宁人都会用到一种礼仪器具,称之为“盒儿”。
“盒儿的器型分为八角形和长方形两种,用上好的木料雕刻而成,外饰彩绘。”在严永麟先生的记忆中,盒儿并不是每个人家都有,所以用的时候,只能去邻居家借。过去做事严格讲究规程,如送请柬时,不能空着手送去,一般会装到盒儿的下层,盖起来,表示庄重、严肃。喜婚丧葬中,迎接娘人家时,更是要用到盒儿。盒儿分两层,上层要摆上核桃、红枣等干果,以示对娘家人的敬重。
“盒儿只是当时众多礼仪用具中的一种,从中可以看出,老西宁人是很讲究礼仪规程的。盒儿现在除了在一些边远农村地区,基本都不用了。”严先生说。图片除资料图片外,均为本报记者王春雪摄
作者:王春雪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