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居寺庙的神佛们,安详地凝视面前的一众青年,静静等待着,一场与时间和即将到来的水患,争夺瑰宝的战争即将打响,这群不到30岁的青年,试图用自己的双手,守住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造。
01
山西芮城二十多里处的永济县,位于黄河北岸,这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的故乡。鹤雀楼、普救寺、黄河大铁牛等各种古代建筑纷纷在这里安身立命。而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修建于元代的道观:永乐宫。
道观之内,四座殿宇相继排列,精美的壁画累累叠叠,一众神佛已经在上面守候了近千年时光。
但此刻,这些身居道观墙面上的神与仙,正安详地凝视面前的一众青年,静静等待着自己未知的命运。
这一年是年。
新中国成立后,治理黄河水患,让黄河中下游不再肆意泛滥,成了人们的当务之急,年4月,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黄河规划委员会完成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
在计划施工的黄河水利工程中,位于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处的三门峡水库,是这一施工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根据苏联专家的设计,三门峡枢纽大坝和水电站,蓄水位是米,我国的文物工作人员惊讶地发现,如果按照使苏联专家的设计,大坝周围方圆百里的地方都会被淹没,而永乐宫,恰恰就在即将被淹没的范围之内。
02
永乐宫,是我国现存古代建筑里,保存得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元代建筑。它是元代初期,道教之首:全真派,为了祭祀吕洞宾而专门设计修建的一座道观。根据吕洞宾的法号,这座神宫又被命名为:大纯阳万寿宫。
作为中国元代宫廷建筑的典范,永乐宫的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一共有三清殿、龙虎殿、重阳殿、纯阳殿四座殿宇,雕饰简洁、斗拱层叠交错、飞檐凌空。自公元年开始修建,永乐宫用了一百一十多年的时间,才最终完成。
但永乐宫的价值还不止于此,在以南北为标志的中轴线上,永乐宫的四座殿宇,依次排列,而他们的前面之上,全部都画满了风格不同的壁画,总面积竟然达到了平方米。
这些壁画描绘的都是中国古代故事中的神仙。以三清殿为例,该殿墙壁上的壁画名为《朝元图》,画面高4.26米,全长94.68米,多平米的面积上,一共画了尊大小的道教神像。
每个神仙的高度都在2米以上,每个人物形象都有着各自的特点,文官风度翩翩,武将骁勇剽悍,天女娴静婀娜,人物衣饰富于变化,线条圆润灵动,精美绝伦。
神像中的帝君身穿龙袍玉带,脚上蹬着云头高靴,端坐在盘龙宝殿之上,神情庄严肃穆。而站在帝君旁边的一个文官,微微垂首,眼光注视前方,神情淡然。他身上的衣服,包括璎珞带,腰带在内的各种带子,都下垂着,不需要言语的解释,我们就会感觉他已经在这里站了很久,画面极具动感,代表了我国古代寺庙壁画的最高成就。
永乐宫壁画,是我国继敦煌之后最重大的壁画发现,其巨大面积之大,世所罕见。而壁画上,流畅灵动的线条,饱满瑰丽的色彩,活灵活现的人物,以及壁画和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更是吸引着人们的驻足赞叹,流连忘返。
建筑价值和壁画的艺术价值双重叠加,使得永乐宫被人称为中华艺术的瑰宝。可现在,它就快要被淹没在水底。
03
怎么才能使这一珍贵的文化瑰宝免遭沉入水底的厄运呢?
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经过慎重的考虑,国务院做出了一个决定:将永乐宫与其内部壁画整体迁移。这也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专家所能想到的唯一一个办法。
决定是做出来了,但具体要怎么操作呢?
当时,负责处理永乐宫搬迁事宜的工作人员主要面临两个问题:拆和盖。只有在拆好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讨论盖好的问题。
永乐宫是典型的以隼牟结构为主,进行连接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原理上,可以通过拆开后重新组装。对于工作人员来说,这还是一个尚可以解决的困难。
但是,要想把画有2、3米高人物的大面积壁画从墙上揭下来,再运到几十公里外的新地址,再重新贴到墙面上,又不能损坏壁画,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简直是一个超出人们想象的难题。毕竟和构建殿宇主题的木料相比,画有壁画的泥皮要脆弱得多,多年的风吹日晒,早就让这些壁画变得脆弱无比,稍有不慎,这些精美的壁画就会遭到无法逆转的伤害。
如何才能在不损伤的基础上,将壁画完好无损地剥离墙体,保存完好地搬到新地址,并恢复原样,成为当时工作人员所要面临的一大难题。更何况永乐宫壁画面积巨大,想要整体搬迁,工程量之大、技术之困难,可想而知。
光是拆除就已经是一项浩大且难度颇高的工程了,还要做到完好无损的复原,看着眼前巨大无比的壁画,有些工作人员在心里泛起了嘀咕:这么一个大胆且疯狂的想法,真的可能实现吗?
04
经过仔细勘察,专家们将距离永济县20多里的芮城,选择成为永乐宫的新家。芮城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古魏城的遗址,加上它靠近县城,也方便后续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它和永乐宫旧的距离很近,一天可以往返两趟,在当时并不理想的道路状况下,运输距离越短,越可以减少因为道路颠簸,给壁画造成损伤。
新家地址已然确定,搬家也就不远了。
很快,十几个从北京古代建筑休整所的青年工作者,住进了永乐宫。白天,他们分成小组,拿着皮尺,爬上高高的架子,仔细测量并记录下建筑的尺寸。晚上,就坐在屋子里,围成一堆,守着微弱的光线,拿起纸笔,一笔一划地将永乐宫画下来,一划就是到深夜。
影像资料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们在纸上详细记录下每一个数据。包括这个庙有多少组建筑,每组建筑建的距离,每组建筑之间的结构与形制。很多时候,为了弄清楚建筑的结构到底是什么样子,他们经常要爬进漆黑一片的天花板里,工作难度可想而知,而这仅仅只是建筑结构本身。
难度更大的壁画拆除,还在后面。
在这些青年建筑者每天爬上爬下测量数据的同时,还有十几个青年每天在和颜料打着交道。这些人大都是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的学生。
他们的任务是将这些壁画按照原样临摹出来。
05
临摹是为了之后在复原壁画的时候可以找到依据,所以临摹品的准确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最简单的临摹方法是将玻璃纸或者半透明的纸覆盖在壁画上,然后用笔摹画出来,这样画出来的壁画也是最准确的,但是这样一来,壁画本身会受到一定的损害,或者是铅笔留下的印记,或者是因为揭开玻璃纸时带出的些许色彩,不管再怎么小心,总会蹭掉壁画的一部分。
面对这些祖先留下的瑰宝,这些学生不忍心也不能这么做。
不知道是谁,提了一句:“我们用黑白相机把这些壁画拍下来。”
永乐宫的壁画面积巨大,拍照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为了保证复原时不出现差错,所有的照片都必须保证垂直拍摄,不能变形。低处的照片还好,但是高处的照片拍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为了保证照片的准确性,工作人员找到当时所有能利用的八仙桌、方桌,将它们摆放好后放上三脚架,一小块一小块的给壁画拍照。一层拍完,就在原有的桌子上叠加一层,继续拍摄。越往上拍,难度越高,而4、5米的高度,也给拍摄者带来一定的危险性,对拍摄的心理和体力来说都是一项很大的挑战。
当照片被拍摄下来后,在下面等候的工作人员当场就会将照片洗出来,然后用幻灯照射,将照片拷贝成线条状,然后放大,打到需要临摹的纸上,对比原壁,一个一个的临摹。
但,临摹只是拆的第一步。
如何将壁画完好无损的从墙上取下来,则是这些文物工作者所要面临的另一个,也是最困难的一个难题。
06
三门峡蓄水的时间已经决定在年6月,若不能及时完工,永乐宫搬迁工程将前功尽弃。
怎么样才能用合理的方法,从墙上取下壁画,在当时的中国,没有人知道答案。
就在大家苦思冥想如何将壁画从墙上取下来时,这一天,永乐宫来了两个特殊的客人。
当时正在永乐宫大门口临摹的王仲杰回忆起来,至今记忆犹新。一辆旧社会时期只有农村才有的轿车停在大门口,两个深目高鼻的外国人从里面钻了出来。与西方的坐着可以将双腿垂下放置不同,传统的中国式轿车,人在坐着的时候,必须要盘腿才能坐稳。这种坐车方式让两个外国人感到新奇的同时,也有些不适应,下车后,都不由自主地抖了抖腿,捏了几下。
这两人是上级领导专门从捷克请来的揭取壁画的专家。因为我们之前并没有整体拆除壁画的经验,保护更加无从谈起,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想要利用西方欧洲的壁画保护技术,来揭取、修复永乐宫壁画,从而更好地保护全部的壁画。
但是面对眼前这些被中国人画在泥墙上的壁画,这两个经验丰富的专家也犯了难。
原来在国外,他们并没有中国的这种壁画,与中国画大量使用溶于水性的颜料不同,他们的画作也大多是以油画的的形式出现,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后来,根据他们在石壁上剥离油画的经验,这两个捷克专家提出了一个办法:将化学药剂注射在墙皮上,令这些壁画慢慢软化,然后再用胶布将壁画粘下来。但是这种方式除了对时间和财力上有很大的要求外,这两个专家也不能保证揭下来的壁画能够完好无损。
不能给出具体的完成工期,也不能保证揭取壁画的成功,加上他们开出的巨额工作经费:万元。考虑了很久之后,中国专家最终决定,自己想办法,亲自完成壁画的迁移工作。
07
年8月,距离三门峡水库放水,只剩不到两年的时间,此时,北京美院和华北美院的60位学生,已经花了1年的时间,将所有的壁画都临摹了下来。现在,他们要做的就是正式揭取壁画了。
永乐宫的墙面是用简易的土坯砖砌成的,表面涂抹泥层后,壁画直接画在上面,与砖石墙不同,因为质地柔软,土坯房不能直接使用切割分离的方法,所以工作人员决定使用锯的方式,揭取永乐宫壁画。
经过反复试验,专家们决定先在壁画上涂上一层胶矾水,加固壁画。避免壁画颜色在揭取的过程中脱落。多年的热胀冷缩变化,早就让永乐宫的墙面上布满了一道道“伤痕”,稍有震动,这些裂缝就有可能被扩大,严重的话,甚至可能让壁画整片脱落。
加固壁画的工作被交给了心思细腻的女同志。她们在壁画上涂抹上胶矾水,再将一张张20公分左右的拷贝纸贴到墙面的裂缝上,用鬃毛刷从上往下,一点一点的将拷贝纸刷得平平整整的,再在上面铺上一层薄薄的纱布,使壁画连城一个整体,确保所有裂缝都被黏在一起。
之后,工作人员又像裁缝一样,寻找画面上不影响人物形象的地方,每找到一处,就从口袋里拿出一根白线,裹上白色的粉末,两人一拉,对着墙壁轻轻一弹,在墙壁上留下一道道白线。为了避免对人物的破坏,他们在分块时,都尽量避开了人物的头、手等部位。
利用这种原始的方式,工作人员将永乐宫四座大殿的全部壁画分成了块。接着,在用手锯按照画好的线,在壁画的表面划开缝隙,将锯条固定在壁画背后8公分左右的地方,利用偏心轮锯火车转动的原理,到壁画的背面切割,使壁画层和墙体的土坯分离。
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土法子,工作人员在经过多天的紧张工作日后,终于将多平方米的壁画全部毫发无损的运到了永乐宫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