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徽州琶坑隐逸在山林间,一分

北京皮炎医院那个好 http://m.39.net/pf/a_8833134.html

琶坑:隐逸在山林间,一分为三的传统村落

司马狂/文

最初的时候,我曾将琶坑与琶塘混淆起来,后来才搞明白琶塘在歙西,琶坑在歙南。不过,这两个村的村名之所以如此相近,据资料记载都是因为在现有姓氏入住之前,村里是巴姓人的天下。而巧合的是,巴姓在这两个地方都莫名地销声匿迹了,如今后人能知晓此间曾有巴姓踪迹,全是因为地名遗留的缘故了。

去琶坑,要从县城往岔口方向走,到了板壁屋,沿着左侧的盘山公路继续前行,爬完坡,下来以后有平缓的县道,左手边立着硕大的巨石,上书“昌中村”。见到昌中村这个标识,便得绕行乡道,一路往山里开去,直至抵达“昌中村党群服务中心”,这才是到了琶坑。

一到琶坑,最为吸引我的是一座空荡荡的木质古宅,瞧那古宅的样式,似乎是一座祠堂。不过,这古宅,所有木料保存完整,地面上却没有任何建筑物的痕迹,唯有荒草萋萋,我猜测这应当是异地被整体搬迁过来的古建筑。只是这般完好的古建筑如今却孤零零地伫立路旁,我辈来此也不能详尽了解她的过往,颇为可惜啊。

如今的昌中村,是由昌华和中华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来的。琶坑原本隶属于昌华村,昌华得名盖因村落地处华源河与昌源河之间。你看,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村落命名,不论是昌华,还是昌中,都是各取一个字,力争做到公正平等。昌华村村委会的驻地,准确的说是琶坑村的下琶坑。琶坑一隅虽小,却按照水流的方向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谓之上琶坑、中琶坑和下琶坑。这下琶坑还有个特别雅致的名字,叫做“杏花村”。奈何我在村中却难觅杏花踪影,莫非是村中曾有酿酒作坊不成?

按照《歙县地名录》的记载,三个琶坑中人口最多的是中琶坑,我重点也是在中琶坑村子中走了一遭。根据深渡中学吴仲儒老师所言,琶坑之所以得名,是因为琶坑一带,小河两岸各有村民营建房舍,所以各式小桥,或木头搭建,或石头砌成,林林总总神似琵琶琴弦。我不懂风水堪舆之术,我只知道穿行在中琶坑,确实有各色小桥,连接着不宽的小河,这倒还真的同吴老师所言契合。

要说起来,琶坑的历史挺悠久,中琶坑自旌德迁入的汪姓,上琶坑从瞻淇而来的章姓,繁衍至今都已有30多代人。而在百姓口中流传甚广的巴姓,究竟是何时迁入,又在何时因何故而迁走,则完全没有文献史料可以查询。唯有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收录的手抄本《徽州府歙县山川毓秀五龙法载》一书中有蛛丝马迹的记载:“西坞坑(应为西坑坞)其中有地出知府。西坑坞口定开府……盐商木客,巴坞上下扦,代代有魁元”。只是这琶坑一带出的知府是何许人也,巴坞(琶坑)的魁元又是哪位,就真的无从考据。据传言,前水利部部长汪恕诚的祖籍就在琶坑,若属实,倒也是符合了《山川毓秀五龙法载》对于琶坑地形风水的好评。

你别看琶坑僻处山野,其实这里是从七贤去往深渡的必经之地。清代乾隆朝七贤有巨贾胡翰儒在上海经营茶叶和漆器,临终前遗命其子胡祖禋捐资修建了从七贤到深渡的石板路。彼时,位处古道中间位置的琶坑,每日里都有骡马从村子中央而过。奈何,如今这条古道早已被岁月湮没,琶坑也没了往日的喧闹。唯有村子里那几栋并排而立的老宅子,向后人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可后来者又有几人能静下心来,默默在老宅斑驳的痕迹中找寻着曾经的辉煌呢?

巴坑、琶铿、琶坑、华川,琶坑的村名渐渐固定下来了。琶坑也从最初的巴姓逐渐衍变成汪、章、吴、叶、方、郑六姓和谐共处,到清代中叶,仅是汪、章二姓就各有余口,而后随着咸同兵燹开始,人口逐渐减少,到如今村里留守的也就一些长者和孩童,与其他古老的村落没有任何区别,大家都难逃城镇化的大潮。此行唯一的遗憾是,我只重点走了中琶坑,下琶坑也只是路过,上琶坑还未曾到村子里走一遭……

徽州司马狂

喜欢我的文章,点点这个大拇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