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遗址中找到了几根朽木,专家说这可是建

在石峁遗址中,考古专家们发现了几个朽烂的木头,它们看似貌不惊人,可专家们却对其评价甚高,称它们是“刷新纪录的文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石峁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其地理位置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此地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是一处新时期晚期至夏朝早期的文化遗存。据考古专家称,石峁遗址是距今约年左右,面积约万平方米,其寿命约有年。年时,我国西北大学考古系戴教授进入山西考察,意外的在此处寻找到了石峁遗址,并由此揭开了对其发掘的大幕。根据专家研究表明,该石峁遗址是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窗口,也可能是夏朝早期我国北方地区最重要的政治中心,故此,专家们还为其取名为“夏都”。

年9月期间,考古专家利用现代科技,对陕西石峁遗址的遗存物取样并进行碳14年代测定,初步确定了石峁遗址的建造年代,大约是在公元前年-年之间。至此,石峁遗址也以“中国文明的前夜”入选年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以及“二十一世纪世界重大考古发现”。

石峁遗址建筑的主要材料为黑色石块,但是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注意到,在遗址残垣之下,居然还隐藏着不少黑色的朽木。起初的时候,考古专家并没有在意,直至后来,在主张不忽略任何线索的情况下,他们才对朽木进行了封装保存,并展开全面的研究。在科学探测仪的“火眼金睛”下,考古工作者终于确定了朽木的材质,原来它们都是一种名为“红木”的上好木料。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特殊属性居然揭示了一个秘密。

考古专家介绍说,此次对石峁遗址皇城台的发掘,为我们彻底展示了遗址的全貌。该遗址为一座四面包砌护坡石墙的台城,共有9到10层自下而上斜收的石墙护坡,外形与金字塔十分相像。在遗址石台顶部,存在一处面积为8万余平方米的夯土基础及池苑等建筑。值得一提的是,在已发掘的皇城台处,还有横向插入用于支撑的纴木,纴木下面还用石板支护,而此次发现的“红木”正是充当支撑架的纴木。

据宋《营造法式》记载称,“筑城时,城每高五尺,横用纴木一排”,意思是说,在古代筑造城池时,城池每五尺的高度都要铺就一层纴木。显然,书中的记载与遗址内的情况完全相符,起初古人只是认为此类技术最初产生于汉代,却没想到早在此之前,便已经产生了此类技术。该类建筑技术具有十分明显的优点,有何好处,絍木可以在水平方向上成为木骨墙筋,令其自身变得更加坚固。也正是因为如此,

土石墙才会面对风雨而不倒。毫无疑问,石峁遗址中絍木的出土,不仅体现了华夏民族的智慧,而且还将絍木使用的历史提前了两千年,诠释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伟大。

石峁遗址拥有太多的谜团,在揭开絍木秘密的同时,一些诸如石峁人去了哪里,他们为何没有留下文字,石峁文明究竟归属于什么文明等问题仍没有确切的答案,希望考古学家能够再接再厉,能给我们解开最后的秘密。

参考资料:《印象考古》张金虎著浙江出版社出版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