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西村街首创垃圾数据库,日回收6吨

位于西村增埗公园一侧的荔湾区(西村)垃圾分类科普基地,不只是为科普而科普,它更是西村街低值垃圾回收点。这个二十多平方米的小场地一天回收、拆解的木材多达6吨,玻璃达公斤,每天都有车把它们运往处理厂,而电池、废旧灯泡、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也被临时统一存放在集装箱中。

西村街城管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垃圾分类科普基地,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场景告诉参观的学生、居民,低值垃圾可以被回收利用,从而促进回收和宣教的良性互动。

据了解,年,西村街引入市场力量成立垃圾分类促进中心,设立低值垃圾回收点,经过长达6年的努力,做到了有害垃圾、低值物品回收全覆盖。更用心的是,西村街还在全市率先为垃圾分类建立数据库,这个“垃圾数据库”包括辖内垃圾量及构成情况、居民区以外的近家经济社会活动单位垃圾构成情况、家餐饮店潲水量及流向等,为精细化管理引导垃圾源头分流提供依据。

走访:低值垃圾回收点日回收旧木料6吨

背靠增埗公园的西村街低值垃圾回收点,是一个在断头路边的20多平方米的僻静角落。乍看门口“荔湾区(西村)垃圾分类科普基地”的牌子,还以为这仅是个科普基地,走过入口的宣传廊,看到堆叠整齐的旧玻璃、旧木料,才明白这是一个将垃圾分类教育置于真实场景中的回收点。

负责该回收点日常运营的广州分类得环境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分类得公司”)工作人员介绍,低值垃圾指的是回收价值低于收集及运输成本、一般不能通过废品市场化回收的可回收物,如玻璃、木材、纺织物、海绵、泡沫等。“整个回收点分为旧玻璃存放区、废旧木材存放区、有害垃圾存放区。目前,这里木材日回收量达6吨之多,平板玻璃和杂色玻璃一天也有公斤,每天都有车将他们运往处理厂。”他介绍道,不仅是荔湾西村街,还有周边其他区的居民也会将废低值垃圾拿来这里处理。而回收点的集装箱内则放置了几个塑料桶,用来临时统一存放电池、废旧灯管、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据悉,有害垃圾的量较少,积累到一定数量后也会运往处理厂。

据了解,该回收点场地由西村街提供,基础设施则由街道、分类得公司一起投入建设,平时运营则完全由企业负责。“我们在这个回收点只投入3个人力,就能实现西村街道日均五六吨的低值垃圾回收量。”分类得公司负责人杨静山表示。

背景:六年前探索政企合作实现垃圾减量15%

低值垃圾回收点是西村街探索以政企合作推动西村街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一个缩影。早在年,西村街就引入社会力量,与企业合作成立西村街垃圾分类促进中心,建立市场与政府协同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双轨工作机制。据统计,截至去年,西村街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48吨,目前已分类分拣了可回收厨余垃圾3.9吨及低值可回收物3.1吨,减少了送去填埋或焚烧的垃圾数量,实现垃圾减量15%。

分类得公司即西村街垃圾分类促进中心的运营方,杨静山告诉记者,公司主要负责整个街道的垃圾分类宣传、管理街道每个角落的垃圾数据,设置可回收垃圾桶、有害垃圾桶,管理低值垃圾回收点等,此外还包括检查、督导辖区内各机团单位执行情况等内容。

“近年来随着工作量的加大和人力成本的提升,目前我们给运营公司的补贴是23万元。”西村街城管科相关负责人透露。据了解,西村街约1.4平方公里,为荔湾区北片辖区面积第二大的街道,常住人口约6万人,居民区以工业企业家属区、成熟物业小区和城市老社区为主,还有众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商业活动单位,垃圾分类工作量大,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有效填补了街道层面人力、物力的局限。

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后,很多街道遇到了低值垃圾和有害垃圾回收率低的问题。“社会本身就有废品回收的传统,受经济利益驱动,价值较高物品在被填埋或焚烧之前,大部分会被家庭、保洁员、环卫工人等自发群体层层分拣,剩下的往往是低值物品。因此,我们把工作重心放到低值垃圾的回收上。”西村街城管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辖内设置8个环保小屋方便居民放置低值垃圾,并将“收买佬”和环卫工人中发动为参与者,最后统一归总到低值垃圾回收点,回收点根据市场价给予一定的费用。据统计,年至年10月,西村街累计回收废木材约.1吨,废玻璃约.53吨,数量十分可观。

同样地,针对有害垃圾,西村街辖区内各个居民区出入口、药房、五金店、学校等场所的显著位置安置了约80个挂墙式的有害垃圾回收桶,统一定期回收。如今,无处不在的挂墙式红色小红桶让居民潜移默化中养成了好习惯。“提到垃圾分类,居民知晓率都很高,但参与度还不是很高,因为人都有惰性和惯性。除了宣传教育,还要做好服务,从细节上更加便利他们的分类。”西村街城管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他们观察到落地的大的有害垃圾回收桶往往会被放置其他垃圾,考虑有害垃圾的量本身比较少,且落地垃圾桶不够显眼,就改成了挂墙式的小红桶替代,结果非常受欢迎。据悉,目前西村街已有80个左右挂墙式有害垃圾回收桶,从年6月至今,共回收旧荧光灯管、过期药品、电池等化学物品多斤。

亮点:“垃圾大数据”为垃圾源头分流提供依据

在走访的过程中,记者在西村街垃圾分类促进中心留意到一件有趣的事:不仅是辖区内垃圾量及构成情况有数据,就连居民区以外的家经济社会活动单位垃圾构成情况、家餐饮店潲水量及流向等都被数据化、可视化。据了解,西村街垃圾分类促进中心对辖内垃圾的来源与构成还进行了详细摸查,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垃圾分类大数据。

数据化的作用在哪里?杨静山一一举例解释。“在居民区,每个有害垃圾回收桶都有编号,每月回收统计后就能得到各个社区的有害垃圾汇总数据。一来,可以参考数据调整垃圾桶投放的量和位置,方便了群众的投放;二来,可以简单评估出各个社区的居民参与度,提高后期宣传工作的针对性。”

通过建立数据库,他们还掌握到辖内每天生活垃圾中非居民区垃圾量接近四成的情况,而此前,非居民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往往容易被忽视。如今,西村已整理出一张数据表,上面清清楚楚写明西村家经济社会活动单位垃圾构成情况:餐饮行业家,生蔬生鲜行业24家,他们的厨余和有机物垃圾占11%;机团单位组织58家,路面垃圾与树叶占9%……并标注出宣传点的五金店、便利店、药房、学校等。

年,西村街进一步加大了数据采集工作的广度和深度,针对辖内家餐饮店潲水的量及流向进行统计,为下一步餐饮业餐厨垃圾分类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对于垃圾数据库在未来的应用,杨静山十分有信心,“积少成多,低价值垃圾也可以变得有价值,这里数字尤为关键。”他告诉记者,目前他的公司已经在荔湾区的八个街道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如果每个街道都建立数据库,数字量大的话,在与下游垃圾回收处理厂的合作中,就有更大的议价空间,企业也因此受益。他表示,数据不仅对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分类具有说服力,而且通过垃圾回收数据还可以预估垃圾处理量,对于垃圾处理平台的布局、建设也有指导意义。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吴多通讯员荔宣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图片:莫伟浓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陈雅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4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