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长两短现在通常被我们来指代危险和意外,它的源头主要和我国的丧葬文化有关。由于对于死亡的避讳,古代在人去世后通常不会直言他的逝世,而是会用三长两短来隐晦表示。
其中的“长”和“短”也有着不同的解释,普遍流传的说法是与棺材的组成有关。棺材是由六片木板组成的,其中上下代表天地,左右为日月,前后两块短木板则叫做彩头彩尾。而在下葬前,棺材需要停放几天,这个时候的棺材盖是不会盖上的,剩下用来等待放尸体的部分,正好是三长两短的木料,这个指代也就逐渐流传开。
另一种说法也和棺材有关,在最初,棺材并不是由钉子封棺的,而是用皮绳进行捆绑固定。古书中有记载,“棺束,缩二,衡三”。也就是需要在长的一侧捆绑三次,而短边则只需要捆绑两次,因此被称为三长两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