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金丝楠木棺材木料,真的是从朱棣

记得前些年春节看过一个小品叫《乾隆打官司》,说的是一个老师给同学们讲故事,在板书的时候在黑板上写下了“乾隆盗墓”四个字,放学后乾隆云游路过,刚好看见这行字,就把那个马虎的老师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老师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

人家乾隆说的在理,我偷过木头不假,但没有盗墓!盗木跟盗墓一字之差性质不同,盗木是小打小闹,盗墓却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可不兴埋汰人哩。

这个小品虽然是虚构的,但“乾隆盗木”这个故事却不是空穴来风。因为民间相传乾隆皇帝确实偷过木头,当然人家贵为皇帝,不可能自己半夜换上夜行衣去亲自上阵偷得,随便找几个人就可以指派去偷。而且偷的不是别的,还是明朝皇帝朱棣陵墓里面乾隆心心念念的木头,这件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大家知道,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于满清这个朝代的好坏,人们众说纷纭,有的说满清皇帝个顶个的勤政,都非常英明伟大,想把他们从坟墓里刨出来,让他们再活五百年,孙殿英也这样尝试过,后来没成功。

有的却说,那时候国际上没有世贸组织,没有世界银行,满清的GDP无法统计,全是吹出来的,人民的幸福感都被代表。所谓的盛世就是欺世盗名,最多算是红薯盛世。

历史是谁记载的?大清豢养的史官,不按照皇帝的意思写,是要砍头的,所谓盛世没有第三方资料,一点都不可信。

两种观点都有道理,我们暂且不说,但乾隆这个人是位好大喜功的皇帝,还是个爱折腾的皇帝。他再世的时候把中国人口增长率弄到了20%,这本事可不是谁都有的。反正数据都是可以造假的,古代的户籍统计制度你要真信它,那它可能就是真的。

乾隆活着的时候七下江南,每一次都浩浩荡荡、前呼后拥,花尽民脂民膏,十全老人每次征伐,都靡费巨资,给儿子嘉庆丢下个烂摊子。以至于嘉庆上台后财政捉襟见肘,不得不当“抄家皇帝”,向和珅、向文武百官要银子,自己穿破补丁裤子。

曹雪芹祖上就是那时候被抄家的,可见这个盛世,吹的嫌疑很大,水分很高。

乾隆死后也是个铺张的皇帝,把一辈子通过各种手段占为己有的名人字画,奇珍异宝统统都带到坟墓里,可见这个家伙多么贪婪。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说他英明神武呢,这就像跟皇帝新装有点相似,一个人说好,两个人说好,你要不跟着人云亦云,人家会说你视力有问题,无论什么时候,还是随大流保险。

我们知道乾隆活着风风光光,死了也要与众不同,永垂不朽。

怎么永垂不朽呢,除了搞浮夸,造盛世,乱盖章、瞎写诗,或可让名字不朽,也要让自己的肉身尽量不朽,至少全须全尾。当时没有防腐剂,只能靠好棺材来防腐。而乾隆觉得自己身体不对劲,要赶紧修好坟墓,以防万一。因此从各地现弄肯定要耽误事,于是刘墉就出了个馊主意,对乾隆说,万岁爷,从南方弄楠木从选材、砍伐到加工、干燥再到造型太耽误工夫,我们何不就地取材,借用一下朱棣的楠木呢?

乾隆心里早就这样想了,见刘墉这个家伙如此机灵,善解人意,君臣对视,会心得哈哈大笑起来。

刘墉说的朱棣就是明朝皇帝明成祖,朱棣哪里来的楠木呢?明朝皇帝的皇陵里的长陵大殿,用的都是上好的金丝楠木。

乾隆是不是中国最好的皇帝不好说,但乾隆是中国最聪明的皇帝是没有疑问的。乾隆为了消灭中国文化不像秦始皇那样焚书坑儒落千古骂名,而是结着拯救华夏文化、编纂《四库全书》的名义消灭了中国文化,还让汉家后人们对乾隆歌功颂德。

乾隆这次盗木,采取的手段同样高明,先派人悄悄把明皇陵的大殿给捅漏了,然后鼓动一个大臣在上朝的时候奏本反映明长陵年久失修,自己装作很痛心疾首的样子,再让刘墉奏本说需要修缮明皇陵,乾隆再果断下令拨款修缮,一气呵成。

就这样,借着修缮的名义,乾隆派刘墉把明朝的那些大木料拆下来,移花接木、瞒天过海。弄到了自己的陵墓那里,再用一些普通木头换了上去,尽管周围扯上了警戒线,盗木都是在晚上进行的,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乾隆着皇帝老儿盗木的丑闻还是被天下百姓知道了。

乾隆再聪明,也只能掌握自己活着的时候,一蹬腿就什么也管不着。

乾隆在生前收集了诸多奇珍异宝,又弄到上好的楠木做棺材,希望死了也能欣赏到那些价值连城的艺术品,更希望自己永垂不朽,没想到他死后仅仅多年,自己的坟墓就被孙殿英大起底,宝贝被洗劫一空,我们的英明领导乾隆爷自然会重见天日,骸骨零碎,惨不忍睹。事实证明再好的木头也保全不了自身。

反观被他“盗木”的那些明长陵,却不知道什么原因,基本都没有被盗过。有一次被人打了报告要考古挖掘,最终也全身而退。

这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