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木料 >> 木料市场 >> 古时处理木性

古时处理木性

关于烘干水份问题,有人在评论区问我,不烘干全裂了。想问点事情明清家具是怎么烘干的?还是靠家具成型后多年的使用和修理?因为我发现老家具就没有开裂现象。其实这个说法,证明他是一个红木迷,关于这个问题,我来阐述一下。古人没有烘干设备,但是古人有智慧,在劳动不断发生故障时,不断的改进,创新。从实践去创造奇迹,因为湿木材会收缩,开裂,而在成品好家具中发现,用久了,木材收缩开裂主要原因是木材不干燥,于是就发明了风干,古人如何风干,就是把木材裁好规格料与规格板,用小木杆把板与板之间,料与料之间分开。归堆在阴干处的风口,通过日久天长的岁月,让木材风干,在其热胀冷缩中把木材的木性处理完毕,三年后,才开始做家具,这是其一法。其二,沉塘,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因为码头业发达,在古代工业都是码头业开始,在周边地区很多小作坊,木材从码头入手后,聪明的工匠把木材扔进水塘中,约一年左右,木材中浸透了水,在彼此交替去除木性。从水塘中捞出,裁成规格板料,风干二个月后,因为木材沉塘时水会稀释了木材油性,这时风干效果特别明显,这样大大缩短了时间,这样去除木性的木材,制作的家具,避免了开裂,收缩也小了。其三,晒板法,把木材锯成规格板料,在一天太阳高热之际,搬出户外,进行暴晒,会出现暴裂现象,工匠们会在高温下去木材进行泼水来防止开裂,反反复复十几个太阳下来,再放置风口处风化。这时来做家具,其开裂,变形,收缩大大降低了。其四,蒙古包烘干法,这是古制的烘干,就是把木材裁出规格料,然后围成一个堆,最后用封闭的土布把板料堆围住,防止热外出,就像蒙古包一样。最后在木料中间生火,进行土制高温烘烤,来达到木材干燥效果再进行制作家具。不要单纯的认为古人不烘干,这些方法都是在各类文迹中有记载,方法各异,但效果都是一个目的,去除木材的木性。现在,先进生产力icon,产品可以大规律工业化,有了蒸汽烘干,电子烘干,低温烘干各类不同的烘干设备,大大提高了效率。古人虽没有这一些先进设备,可是一样要去除木性,只是方法比较单一,时间较长,就是现在烘干程序也得奔二个月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