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南市是江西省赣州市下辖的一个地区,分布着多座大小不一的围屋。其中,关西新围、杨村燕翼围和里仁栗园围是具有代表性的围屋。这些围屋属于客家民居,建造时代不同,建筑风格各异。围屋的设计布局先简后繁,建筑规模先小后大。形式上,龙南围屋除了大量的方形围屋外,还有半圆形的围拢式围屋、近圆形围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规则形状的村围。结构上,有的围屋采用三合土和河卵石构筑,有的采用青砖、条石垒砌。围屋的大小也不一,既有龙南最大的方形围屋(关西围屋),也有最小的围屋(里仁白围)。围屋的大门门额上通常刻有围屋的名字,如磐安围、燕翼围、龙光围等。
一、关西乡新围
关西新围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市关西镇新围村,建于清嘉庆三年(年)至道光七年(年),由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围屋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
关西新围呈长方形,主体建筑长83.54米,宽92.16米,高10米,厚壁1米。围屋采用三合土夯筑墙体,四角设有4座炮楼,并在墙上设置了多个炮孔和梅花枪眼,防御系统非常严密。围屋内有大小房屋间,分为下厅、前厅、中厅、上厅,集家、祠、堡三大功能于一体。
关西新围分为防御区、生活区和娱乐区三个区域,集宗、祠、堡为一体。围屋内有曲径通幽、画彩鎏金、雕梁画栋的景观。主体建筑呈九栋十八厅的格局,共有三进五组并列、十四个天井和十八个厅堂。
年,关西新围被列为龙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它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以关西新围为代表的赣南围屋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二、杨村镇燕翼围
燕翼围位于江西省龙南市杨村镇圩镇中心鲤鱼寨下,距离县城北约60千米。它的建造始于清顺治七年(年),并于清康熙十六年(年)竣工。燕翼围是由杨村富户赖福建造的,围名取自山海经中的“妥先荣昌,燕翼贻谋”,寓意着深谋远虑和荣昌子孙。
燕翼围的高度为14.3米,长41.5米,宽31.8米,四个角落设有守阁炮楼,占地面积.58平方米,内部空间面积为.17平方米。整个围屋以大门和厅堂为中轴,每层对称地建造了34间房屋,共计间,总建筑面积为.12平方米。燕翼围是目前保存最完好、墙体最厚实的客家围屋之一,也是赣南围屋中防御体系最为坚固的围屋之一。
在布局上,燕翼围注重营造严谨的结构,特别强调提升楼体的防御能力,使其在战斗时可以充当碉堡,而在和平时期则成为宜居的建筑。燕翼围的布局科学,结构严谨,不仅功能完善,而且防御体系突出,充分展现了客家人为争夺生存空间而展现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意识。它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客家变迁史的生动见证。
燕翼围平面略呈长方形,围高四层14.3米,长41.5米,宽31.8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全围以厅堂为中轴线,四面对称建房间,建筑面积平方米。围墙下层为麻条石,上层外砌青砖,内为土坯砖,墙厚1.45米。门向东偏北,第一道门为拱形石门框,对开铁皮门,第二道为活动闸门,第三道为木便门,三道门进深为2.25米。第二道门丁设有漏斗水池,可防火攻,大门门楣上阴刻“燕翼围”三字。燕翼围底层设有牲畜房,二、三层四面通道,设有1米宽的内楼廊(俗称“走马楼”),四楼为战备楼层。围对角在第四层外伸2米砌筑炮楼。院内备有两口暗井用于埋藏食物,门前一口水井作常用。围内有跑马坪,占地面积平方米。年,燕翼围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里仁栗园围
栗园围,又称为八卦围,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市里仁镇栗园村,占地面积平方米,是中华客家第一大围屋。栗园围的建造始于明代弘治辛酉年(年),已有多年的历史。它是由明代五品大员李清公所建,是龙南市现存座客家围屋中历史最悠久、占地面积最大的围屋。
栗园围的建筑形状呈八卦,周长米,面积68亩,墙厚0.6米,共有两层。围屋按照八卦的演化,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建有围门,并且四周角落遍布着12个炮楼。围内还有围中围,围屋的建筑规模宏大,风格各异,生活设施布局科学。围内的主要建筑布局以"一祠三厅"为核心。纪缙祖祠已有年的历史,气势恢宏,堂内雕梁画栋,镂刻抖拱。大堂顶部清晰可见的历史故事彩画证实了其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栗园围不仅具备客家围屋普遍具有的防御功能,而且根据风水原理布局建造,增强了生产、休闲和文教功能。橘瑞堂门前有一个占地6.6亩的鱼塘,体现了客家人一脉相承的勤劳生产、重视文教、追求发展的人文特色。作为一座罕见的八卦型围屋,栗园围的宏大建筑规模和深厚的人文历史使其成为赣南客家围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座围屋规模庞大,经历了岁月的洗礼,经过多次修缮,至今仍然保留着东、西、南、北四道围门,其中西门最为宏伟壮观。无论是举办红白喜事,还是其他庆典活动,通常都会从西门进出。
四、盘石围
盘石围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市,坐落于盘石村落之中。这个围屋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古朴的建筑风格而闻名。围东北面临太平江,江中有一块巨大的磨盘石,正因如此,村子也被称为盘石村,而围屋则得名为盘石围。
盘石围的大门朝南,正对龙上公路,西面临桃江河,四周群山环抱,青山巍巍。围屋的造形呈半圆形,建筑简朴,采用泥砖结构。围内有一座三进厅厦,墙壁为青砖二层的住房,宏伟壮观。围内共有房屋间,曾居住着75户人。
盘石围内院落众多,巷子纵横交错。据说,这里经常有走村串户的小商人和新来围屋的客人在迷失其中。围内还住着一位副县长林月星,他以俭朴、爱民、清廉而著称。他的故事在全县广为流传,甚至被收录在《县志》中。据了解,盘石围是由林淦于明代嘉靖年间从本地耀前迁至此地时建造的。这个围屋不仅展示了赣南地区的建筑风格,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围内的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展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斗争意识。
盘石围作为赣南围屋的重要代表之一,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围内的建筑群体以其独特的半圆形造型和古朴的建筑风格,给人一种宁静而古老的感觉。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走进盘石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的客家围屋社区。围内的建筑群落、巷道和庭院都展现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和社会秩序。这里曾经是人们居住、工作和交流的地方,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客家人的奋斗。盘石围,是一座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智慧的古老围屋。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风格,成为赣南地区的重要文化景观。
五、桃江乡龙光围
龙光围位于龙南县桃江乡清源村,距离县城15公里,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这座围屋被当地百姓称为“石围”,因为在建造围屋时,先祖在大门的门楣上镶嵌了一块“龙光围”正楷的围名石牌。
龙光围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围屋,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与其他赣南围屋不同的是,龙光围的外墙采用条石建造,这在赣南地区是非常罕见的。整座围屋造型优美,比例协调,展现了客家建筑的精湛工艺和设计理念。龙光围的建造经历了十年的辛勤努力,始祖谭德兴出资建造了这座围屋。谭德兴生于清嘉庆十年,是一位军功六品的将领,他在围屋建造前夕运回了许多金银财宝,这被人们猜测可能是他俭朴积蓄的薪金和奖金。龙光围全围由谭姓居住,曾经有19户、人,历经9代。
龙光围的选址也非常巧妙,它位于下左坑口的一座石山上。由于距离县城较远,若采用传统的青砖挑运建造围屋,投资将会很大。因此,谭德兴决定就地取材,利用石山上的条石来建造围屋,既坚固又节省了成本。这一举措展现了谭德兴的智慧和务实精神。龙光围坐西朝东,宽52.6米,深47.7米,围屋四角建有四座四层楼高的炮楼,显得特别雄伟。围屋共有64间房屋,外墙高达10米,靠外墙的房屋为三层,围屋内部有走马廊与炮楼层层相通。围屋的大门宽2米,高3米,为三重门,外层门页厚10公分并钉上铁皮,内两层为木门页,加有横木杠和扣环,层层把关,非常牢固。围屋的建筑工艺精湛,尤其是围屋旁的一座大厅厦,分上厅和下厅,雕梁画栋,展示了高超的建筑技艺。围屋的四周外墙高10米,使用长方形麻条石筑成,这在赣南地区也是非常罕见的。围屋旁边有两条宽8米的碧溪,溪水从左坑分支流出,环绕着围屋的左侧和正门前,形成了一道护围河。围屋背后是层叠的梯田,一直延伸到青山山脚。青山层层叠叠,碧水流动,梯田层层叠起,使得龙光围宛如一个世外桃源。
六、汶龙乡耀三围
耀三围位于赣州市龙南县汶龙镇石莲村,建于民国丁巳年(年)。这座围屋是一座三层楼高的砖石木料结构的封闭式方形建筑,长44米,宽38米,高9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围屋外墙全部用桐油石灰浇拌砌成,墙厚80公分。整座围屋共有间房屋,四角设有炮楼守备,二、三、四层共有个枪眼,底层有通风孔,院内二层有走马楼。围屋建筑面积达到平方米,围院内有一口清甜的眼水井。围门上方嵌有“耀三围”三字,以彰显其独特之处。
耀三围的炮楼设计独特,其角部采用麻条石、青砖镶嵌,增加了防卫能力,这在龙南围屋的炮楼建筑中相对较少见。整座围屋高大坚固,造型优美,具有完善的防守体系。围门分三层,栅栏、钢板、铁门、木门,代表了“口”字形围屋的高水准。耀三围的建筑风格和防御体系具有多方面的借鉴利用价值,对研究清末民初社会史和文化史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为龙南市境内现存的主要围屋,龙南围屋是集家庭、祠堂和堡垒于一体的建筑。围屋内的居民都是同一个祖先的后代,彼此相互认识,并按照宗亲长幼的顺序称呼。因此,围屋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血缘性”。为了维系这种血脉联系,每年都会按时进行敬宗祭祖的活动,因此围屋内都设有一个公共的祖堂。在围屋内,实行族长管理制度,负责统一管理交通、卫生、排水和纠纷等事务。平时,居民各自管理自己的家务,但在祭祖行礼时,他们成为一个大家庭,而在面对外敌入侵时,整个围屋的居民则团结一致,形成一个统一的战斗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