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位于酒泉市最西端,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地处西北边陲,深居广阔的戈壁沙漠和山脉地带,游牧民族和农耕文化互相交融渗透,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民间草原文化。全县总面积3.4万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哈萨克族、汉族、回族、撒拉族等11个民族,素有“塞上明珠”的美誉。哈萨克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在同大自然的不懈抗争中创造了适合游牧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便于施工安装、携带简便具有草原特色和艺术风格的住宅——毡房。
毡房,哈萨克语之为称“宇”,它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坚固耐用,住居舒适,并具有防寒、防雨、防地震的特点。毡房是哈萨克族传统民居建筑中最为普及、最为常见、造型独特的建筑类型,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千百年来一直为哈萨克牧民所喜爱,由于是用白色毡子做成,毡房里又布置得十分讲究,人们称之为白色的宫殿。年,阿克塞哈萨克族毡房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据考证,毡房出现在青铜器时期,它是当时的中亚游牧部落的民居形式。毡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乌孙、康居、奄蔡、萨克时期。阿克塞哈萨克毡房的种类有近20种之多。典型的有最原始的毡房乌蓝海、最豪华的毡房行宫、最为方便的毡房阿布赉夏、最简单的毡房哈拉夏等几种类型。
阿克塞哈萨克族毡房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主要有选料、放样、成型、上色、组装等几个步骤。选料:毡房的制作过程中选料比较重要,而且毡房师们对选料很讲究。顶拱用料要求木质硬、耐久、变形少,一般选用桦树、榆树、山楂树等树种木料。格构架用料要求木质均匀、有弹性,一般选用柳木等木料。弯头斜撑用料要求树干直,一般选用天山云杉、松、柳、新疆杨、桦树等树种木料。对于大跨度的毡房,格构架和弯头斜撑用料则选用木质均匀、树干较直的杨木木料。
放样:所谓材料放样,是指在选料过程中根据毡房的大小、格构架的扇数、弯头斜撑的根数及所选材料的长短、粗细及加工要求选出标准样板材,作为选材和初加工的参考标准。由于传统的毡房木工没有设计图纸,在实际操作中全凭经验,因此,放样工序就显得格外重要。毡房木工的放样工序可分为材料放样和操作放样两大部分。成型:毡房用的木构件,因用途不同、形状各异,必须经过烤热处理才能成型。上色:毡房的骨架常常染成朱红色。传统颜料由羊的鲜血和脾脏与丹砂拌和均匀后加适量的水继续搅拌而成,这种颜料颜色鲜艳,不易褪色。
组装:毡房是典型的装配式建筑,整体构造是以抛物线双铰拱、圆环刚架作为主体结构的空间杆件系结构,其组装过程讲究顺序。一般是先组装承重结构,后组装维护结构和抗风绳索。组装时要特别注意毡房的几何中心轴和结构重心轴相重合。几何中心和结构重心相重合的毡房受力均匀、造型美观、庄重稳固。
哈萨克族的毡房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社会基础,装点美化毡房的刺绣、编制、雕刻、绘制等技艺,毡房的挂毯、帷帐、布幔等和马鞍具、服饰等在内容上反映了哈萨克民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宗教信仰以及生存哲学。走进圆圆的毡房,看到哈萨克妇女呕心沥血的一件一件的艺术品,令人赏心悦目,仿佛置身于艺术殿堂。
毡房艺术和毡房技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进步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哈萨克族毡房艺术也在不断丰富着它的创作内涵和表现形式。今天,发展精湛的哈萨克族毡房艺术、施工工艺和建筑创作思想,对于弘扬和发展哈萨克族毡房历史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丰富祖国灿烂的文化遗产宝库,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责任编辑:何瀚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