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一刀
马群街1号,曾经的南京木器厂(南木)所在地。
这个当年被称为“中国家具四大家族”之一的老牌家具厂,已经消失在无尽的尘埃之中。但我们对南木“做中国最好的家具”的记忆,依然在向世人诉说着它当年的辉煌。
南木,既是一个时代的丰碑,更是奋发南京家具业前行的号角。
一
年,16岁的吕巧玲初中毕业,就被分配进了南木。这在当时,是个很令人羡慕的工作。
她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南木,与上海家具厂、北京天坛家具厂、青岛第一木器厂,并称“中国家具四大家族”。当年的南京白下路、小火瓦巷、太平南路、延龄巷、中山南路一带大片区域,都是南木的地盘。
年,南木迁址马群,占地9.25万平方米,员工多人。这在当时,绝对是很牛的大企业。年,南木改制,盛极一时的南木,随后四分五裂。
吕秀玲所在的白兰家具厂,后来成为华东白兰家具公司,老南木的工艺、设备乃至技术力量得以延续。
年,刚进南木的小徐被分配到配料车间。今天已是两鬓斑白的老徐,说起南木,记忆犹新。
南木最值得称道的,是它的产品质量。
老徐说,南木的生产制作工艺严格得近乎不近人情。生产一件家具,要先由研究所进行设计,然后到样品所打样,再经过由高级工程师、老木工等组成的专家团论证,通过后才能进入生产。每一件家具都有型号,和固定的工艺、图纸、制作标准。
“南京人民大会堂所有的椅子都是我们做的。那时候,任务交代下来,我们就在车间里刷上标语,没命地干,各个车间都像比武似的,看谁干得多干得好。”
老徐回忆,当时,没有人会想着报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把家具做好,为南木争光。
二
南木家具、白兰家具、麒麟床垫、白鹭沙发、双蝙沙发,乃至钟山手表、伯乐冰箱、三乐微波炉、熊猫电视……在我们的记忆里,出自南京的老牌产品,总是令人骄傲、让人回味。
然而,曾经的辉煌已渐行渐远。
“年建厂,家具制品从年即开始销往美国、日本、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配套制作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档家具后在国内声名鹊起……”
“省优、国优、江苏省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国际金帆奖、中国家具行业十强、中国明星企业、江苏省优秀企业、著名商标……”
简单的介绍,浓缩了南京木器厂和南京麒麟床具总厂这两个曾经在全国市场名噪一时的老牌家具的辉煌。
“不过,这都已经成为历史。”老徐回忆起南京家具行业曾经的鼎盛,兴奋之余更多了些惆怅。
他说,当年,因为南木、麒麟等品牌,南京无可争议地稳坐中国家具业高地的前四把交椅。除了南木、麒麟、白兰、白鹭、双蝙等知名品牌外,当时还有一些颇具规模的家具生产企业聚集地,其中尤以江心洲最具代表性。
“20年前,家具、韭菜、葡萄曾号称江心洲三宝。在这个面积不大的小岛上,家具生产企业一家挨着一家。”徐长林说,当时的江心洲家具生产企业,一度达到家之多,其中民用家具类约占到80%。
“很多南京人自己买木料送到江心洲去加工,不但便宜而且质量还有保证。”作为一名曾经的南木人,徐长林回忆,拥有一套南木家具,在当年是一件了不起的荣光。
三
“可是现在,南木已成历史,麒麟失去了往日的光芒,白鹭、双蝙已经绝迹,江心洲家具生产基地也已不复存在。”
老徐说,南京家具业从曾经的鼎盛时期一步步走向没落,与当初的企业管理体制、经营理念、市场适应能力等有很大关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家具经营模式很固化,始终没有走出这种固化模式是导致南木日后没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跟不上时代的营销意识和理念,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以及缺少系统的经销渠道规划和市场拓展措施等,曾经是南京家具行业的“通病”。
在我们看来,南木的衰败,其实就是南京家具业的一个典型缩影。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南木以“计划”决定生产和销售。这样的结果,就是在角色发生骤变时适应不了市场,并在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下,无法发挥核心竞争力优势,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此外,当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后,南木固守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对于如何拓展、建立、推护渠道,以及如何提升分销能力,缺少行之有效的手段。
再加上缺乏明确市场定位和对消费力的分析、了解,凭惯性“闭门造车”,从而导致消费信息失真,最终影响战略决策。当然,还有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
后南木以及后麒麟时代,因为缺少有深度影响力的强势品牌支撑,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南京家具业只能在边缘行走,无缘核心高地。
值得庆幸的是,新一代的南京家具人,以及他们的精神、信念和勇气,正在突围。
四
涅槃,意味着浴火重生。
经历了阵痛的南京家具业,在近十年时间里,艰难地向前迈出了坚定的一步。如今,在板桥,在滨江,在高淳,乃至汤山、上坊、土桥一线,南京地产家具或有集中区。
一批知名家具品牌也破茧而出,办公家具如海太欧琳、伟豪美耐、迪欧,软体家具如欧宝、家舒、新麒麟,实木家具如唯煌、茂亚、中天……
更有异军突起的全屋定制木作品牌——我乐、威乃达、东方邦太、开来、爱华……
如果说,过去的南京家具业,是一条龙加百足虫的格局,比如南木,比如麒麟,引领着数百成千家的家具作坊,那么今天的南京家具业,则几乎告别了作坊,走进了工厂。
即使几千万产值或者几个亿产值的企业,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
但遗憾的是,在互联网浪潮和智能家居科技汹涌的当下,南京家具品牌大多还没有学会如何走进新时代。
或许,家具,木作,本就是力气+技术的活计,与互联网和智能无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