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感十足的佛山十番、紧张刺激的叠滘龙船漂移、一丝不苟的唢呐制作、做工精致的广式家具、晶莹剔透的平洲玉器……目前,南海桂城已经拥有了国家级非遗项目一项,市级非遗项目八项。它们穿越悠长的岁月,历久弥新。这些经过时间洪流的打磨与筛选留存下来的精品,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创新、发扬,正在将桂城故事娓娓道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一段段如数家珍的记忆,将会成为桂城人踏上新征程的巨大财富。
■何汉沛在表演飞钹技艺
▎记忆
在南海区桂城街道叠南茶基村的何广义祠堂旁一座三层高的小楼里,佛山十番所有的乐器全部收藏在内,最古老的超过了一百年的历史。据介绍,佛山十番属于锣鼓乐表演,由10种伴奏乐器轮番打出10段音乐,因此叫“十番”。由于是佛山秋色里最具观赏性的节目之一,因而民间有“无十番不秋色”的说法。
来到二楼,作为佛山十番国家级非遗传遗人的何汉沛迫不及待地向记者展示这些古老乐器的使用方法。其中一个祖辈流传下来的翘心锣,嘹亮、清脆且层次分明的声音在房间飘荡许久。
佛山十番乐器所在的这幢村史馆,就是年专门为保留佛山十番的历史而建的。大量的古老乐器、鲜活的展示介绍,让来访者更直观地了解到佛山十番的“前世今生”。“在疫情之前,这里几乎每天都会接待大量游客,最远的来自浙江。”每次有游客到来,何汉沛和其他志愿者都会充当介绍员的角色。他们还专门制作了《佛山十番锣鼓集》一书,给部分参观者作为留念,也让他们将十番文化更形象地传播出去。
■茶基馆村史馆记录着十番的历史
在桂城平洲一家其貌不扬的旧厂房里,已经70多岁的林炳豪和儿子林铭超、女儿林佩玲正在热火朝天地制作着他们的广式唢呐,他们的工厂是佛山乃至广东地区为数不多的唢呐生产厂家。
■林炳豪正在为唢呐钻音孔
“唢呐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而广式唢呐相比起其它地方来说更为洪亮霸气。”林炳豪说,在古代的广东,粤剧演出、红白喜事都会用到唢呐,这是一份属于广东人的独特记忆。
■林氏唢呐造型精美、品种繁多
虽然如今他们的订单更多来自于北方,但他们仍旧坚守广式唢呐的传统工艺,手工开料、开膛、车节位、钻音孔等每一个步骤,他们都力求完美。一支支光泽油滑、音色清脆、造型精致的唢呐的完成制作并交到客户手中,这是他们多年来坚守的最好褒奖。目前,他们所传承的唢呐制作技艺,是佛山市级非遗项目之一。
▎传承
林铭超坦言,自己从事唢呐制作行业之初,确实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的。他大学时是读电子计算机编程专业,年毕业后在广州一个科技公司上班。
年前后,林炳豪夫妻二人几乎每周都会到广州来劝说儿子继承祖业。“看到父亲斑白的头发和母亲日渐憔悴的面容,我最后还是回来了,想着先试一试再说。”从此,林铭超就回到了闷热的厂房里,从最简单的磨刀和打磨学起。“刚开始的的一年多,连手指都磨出了泡。”林铭超说。
■林铭超在制作唢呐内膛
一年多后,林铭超开始接触唢呐制作最关键的步骤——制作内膛,这是整个唢呐音准和音色的关键。“做坏了几百根木料,一直做了三年才学会。”林铭超表示,内腔刀进入内膛的时候,一定要用巧劲,一旦用力不对,内膛就会非常容易破裂。一直到了第七个年头,林铭超才真正学完了整个流程,做出了自己第一支唢呐。“那时特别有成就感,那种喜悦至今都无法忘记。”一说到这里,林铭超脸上不禁露出了笑容,“后来自己技艺越来越熟练,有唢呐老师拿到了我做的唢呐后,还称赞这是他用过的最好的唢呐,这一瞬间,我终于确定我没有入错行。”
梁沛根是广式家具的非遗传承人。从16岁当学徒开始,不知不觉中他已经在红木行业耕耘了40多年,现在他仍在平洲经营着自己的红木家具厂。对于这名老匠人来说,最开心的无疑是儿子继承了他的“衣钵”。
■梁沛根作图
“缘于广东一直以来发达的对外贸易,广式家具的特点是中西结合,同时可以方便拆卸和安装。”梁沛根说,广式家具制作的学习过程非常艰辛,而且一般需要五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可以“出师”,要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工匠更加需要数十年的钻研,因而要传承广式家具制作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庆幸的是,多年来他培训出来的师傅已经有多人。他的儿子、今年33岁梁伟健也已学习广式家具制作五六年,对于他来说也“后继有人”。
▎发扬
“市、区和桂城街道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广佛山十番,想方设法为我们创造展示的机会,这让我印像很深。”何汉沛表示,除了传统的秋色、北帝诞,他们还参加了“武术进村居”,音乐文化节以及各类公益表演。他们还主动接受广东电视台的邀请,到广州进行录制节目,到广州大学城进行表演,希望佛山十番可以“走出去”。
当地3名社工也加入推广队伍,逐家逐户地去为佛山十番招生,不少学生抱着试一下的心态,最终喜爱上了佛山十番。年桂江二小、叠滘中学挂牌建立了佛山十番传承基地,他们也会每周定期去上课,让佛山十番走进校园,传承佛山文化从娃娃抓起。“我们改变了以往传男不传女的风俗,男女都会教。”“只要你肯学,我们就肯教。”
■翻译后的十番乐谱
他们知道,传统的十番乐谱晦涩难懂,为了更方便传承和发扬佛山十番,村里另一名老人何汉耀花了七八年的时间,用拟声词对传统乐谱进行“翻译”,从而写出了《长锣》、《合鼓引》、《鼓起》等通俗易懂的乐谱。何汉沛拿出打印好的大张乐谱出来,上面写的“茶”“撑”“茶撑”等。何汉沛解释,“茶”“撑”是拟声词,是用来形容不同乐器发出来的声响。“配上一定的符号,小孩子们就能很好地理解了。”经过多年的努力,从小学生到50多岁的“大妈”,他们建立起来了完整的十番“梯队”。
非遗的传承,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年的时候,林铭超的妻子发现他们所从事的唢呐制作符合申请非遗的条件,于是尝试递交材料给相关主管部门,但是因经验不足有部分资料缺失。桂城街道以及当地文化站工作人员得知该情况后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提议他们寻找族谱、旧照片、收集旧工具的同时,还帮助他们拍照了大量的视频和照片。年他们成功申请了区级非遗后,很快又“一路绿灯”,升级成市级非遗项目。“申请非遗成功后,最明显的感觉是以前无人问津,现在吸引到社会各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