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楠木源于金丝楠树,是响当当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由古至今,并非没有人种植过金丝楠树,而是极少数人选择种植这种树木。据我了解,金丝楠木特指具有金丝光芒的小叶桢楠木(金丝楠),是我国现存最具珍贵的树种之一。对于金丝楠木的发掘和利用,我们最早可以追溯至秦代,从秦代到明代之前,金丝楠木一直为皇家所垄断,足可见其珍贵程度。
杨家驹曾言:“金丝楠木是国人引以自豪的瑰宝,这也使庭院建筑的中国风味更浓。”
既然金丝楠木如此珍贵,那按照常理来说,应该得有很多人为种植金丝楠树而乐此不疲吧?可从实际情况上来看,非也!非也!现实生活当中,就算在一些颇具金丝楠生长条件的地区,基本上也没有人选择种植。有句老话大家应该听过,叫做“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可能对于金丝楠来讲,就算上一辈人栽培树苗,那下一辈人也不能乘凉,因为这时候的金丝楠还是树苗。
(一)何为“金丝楠”?金丝楠木被把控到何种地步?
《博物要览》记载:“金丝者出川涧中,木纹有金丝,向明视之,闪烁可爱。”
绝大多数人老是将金丝檀和小叶紫檀混为一谈,尽管这两种数目裂隙之间都似有金丝,可它们二者却是一码归一码。先来介绍小叶紫檀里的金丝,小叶紫檀里的金丝是有外界物质掺和其中造就而成的,在小叶紫檀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些矿物质以各种途径和树脂混合沉积,滞留在小叶紫檀导管内,纵向而看,就是目之所及的金丝。
相较于小叶紫檀里的金丝,金丝楠木里的金丝形成则更具天然。因为金丝楠木里的金丝,没有外界物质的参与,目之所及的金丝,只是金丝楠木里部分木质纤维凝结出来的结晶体。相较于小叶紫檀,金丝楠木的光差似乎要在一定光亮照射下才能清楚显现。这些结晶体非常细微,镶嵌在金丝楠木的间隙当中,和金丝楠木混为一体。
由古至今都有着“一寸金丝楠木一寸金”的说法,金丝楠木更是被称为“帝王之木”,放眼于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朝代,金丝楠木都是被历朝历代作为一种民间禁用、皇家标配的珍贵木料。根据诸多史料记载,明清帝王统治时期明令规定,有擅自使用金丝楠木者,将因逾礼之罪而依法论处。
更有甚者,因为封建统治者对金丝楠木把控甚严,竟然造成民间千百年来“听其名难见其容”的境况。由此可见,封建时代,帝王将金丝楠木把控到了何种严苛的地步?自秦朝以来,金丝楠木就渐渐被皇家所独占,到了明清时期的时候,几乎普天之下所有的金丝楠木都被皇家所垄断。
(二)换作是你,你也不会选择百年育树
关于金丝楠木到底有多高价值一说,我可以给大家简单列举一个拍卖例子:年,在嘉德秋拍会上的金丝楠专场拍卖,共有16件金丝楠木高仿明清式样家具,最后拍卖出了2,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年年底,在一次金丝楠木拍卖会专场上,一件金丝楠木雕松鼠葡萄落地罩更是拍出了6,万人民币的天价,据说是清代乾隆皇帝使用过的物品。
话说到此,大家应该就能够很清楚地了解“一寸楠木一寸金”的说法非虚了吧!既然金丝楠木价值如此之高,那为何在步入近现代以来,却很少有人选择种植金丝楠木呢!金丝楠木的适合生长地点不多,主要集中在贵州、湖北、四川等地,而且必须是海拔0—米的亚热带地区阴湿山谷、山洼及河旁。
可即便找到了适合金丝楠木生长的地点所在,依旧鲜有人去亲力亲为种植金丝楠。不是大家不爱财,也不是大家不想去亲力亲为种植金丝楠,毕竟站在巨大的利润价值空间面前,多多少少也会有群体会动摇的。但我国目前种植金丝楠木的现状就是,基本没有人主动选择去种植。这背后只有一个原因在深深干扰着人们的念头,那就是金丝楠木的生长周期。
金丝楠木的生长周期一般维持在60年到80年,据说金丝楠木成长到50年的时候,依旧还是树苗的样貌,没有太大改观。直到步入60年之后,树干才会有大幅度的变化,但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劣,就目前而言,专家对金丝楠木的生长周期估算已经达到了80年到年。这也就意味着,很可能三代人传承式种植,才有可能斩获一批金丝楠木,真可谓是百年育树。
(三)金丝楠木——“帝王之木”
上面叙述的内容当中,我们已经浅而显地谈到了金丝楠木这种帝王之木的价值,接下来我们将着重介绍明清时期,个别和金丝楠木有过故事的传奇人物。首先来谈一谈金丝楠木的收藏价值,放眼于当代,因为金丝楠木已经非常罕见,确实存在于世间的金丝楠木更是少之又少,正所谓“物以稀为贵”,所以便导致金丝楠木的收藏价值极其之高。能够拍卖出天价,也在情理之中。
金丝楠木之所以伴随着朝代的更迭和时代的推进,愈来愈显珍贵,那是因为金丝楠木正在遭受着来自时间和人类的摧残,以至逐步绝迹。秦始皇当初在建造阿房宫之际,就曾砍伐大量金丝楠,利用无数价值连城的金丝楠木,打造宫殿饰品和堂皇亮丽的皇族式建筑。后来的事情大家都有所耳闻,西楚霸王项羽一把火烧掉了阿房宫,却不知烧掉了多少华夏文明遗产。
汉代是汉承秦制,自西汉初期开始,皇家诸侯和贵族之间,那种奢靡的风气就一直没有得到更正。在此时期,金丝楠木被广泛地应用为宫殿、家中珍贵家具的材料,可以想象,在那个封建“人治”统治的时代下,价值连城的金丝楠木遭到了怎样的乱砍乱伐乱用。而这种奢靡风气,一直从秦汉时期持续到了民国时期,再一次可想而知,还能残留下多少金丝楠木?
每一次朝代更迭,或多或少地总是会伴随着战火纷飞,轻者攻城略地、易主为王,重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这个简单而又粗暴的过程当中,绝大多数金丝楠木的建筑和物品,总是会伴随着战火连天而消失在时代的长河当中。光是焚烧宫殿这一个举动,就不知道这把火烧毁了多少量的金丝楠木。尤其是明清时期宫内的几次失火事件,直接导致金丝楠木趋于灭绝。
①“一根楠木一条命”
据说明成祖朱棣北迁皇都之时,用来建造紫禁城内宫殿的木质材料,就选用了金丝楠木。而当时建造紫禁城的金丝楠木,主要就来源于四川峨眉,四川省份内的部分地界,在明清时期绝对算得上是金丝楠木的盛产之地。
而李白也在《蜀道难》中感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可想而知,当时要在峨眉山间采集金丝楠木,不知道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故而四川民间流传着“一根楠木一条命”的说法。
②“乾隆偷盗金丝楠木”
如果想要凸显金丝楠木的价值,那我感觉从乾隆皇帝偷到金丝楠木这个现象上,就可能被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部分史料记载,乾隆皇帝曾经修缮过明朝陵墓,之所以选择修缮明朝陵墓,一方面是基于统治者对自身良好形象的塑造。
另一方面,根据民间传言说“乾隆暗地里是将明陵里的金丝楠木给偷梁换柱了”,因为明朝陵墓建造时选用了大量金丝楠木,而到清朝的时候,金丝楠木能够被采集上来的数量已经很少,所以乾隆皇帝决定借修缮之名,把明陵的金丝楠木全都挪用给了自己的陵墓。
结语
其实有时候我也产生过一种破天荒的想法,如果古代一些选用金丝楠木的帝王能够为下一代着想,选择少用或不用金丝楠木来装潢的话,也不会造成当代金丝楠木“近乎绝迹”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