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世界上许多神秘的文化现象一直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民俗学家,甚至是科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中国南方,有许多神秘的文化遗产,比如著名的“僰人悬棺”,也称“悬棺群”,因其存放在悬崖峭壁上而被誉为“天然瑰宝”。悬棺是一种早期的木质棺材,在周边地区的一些森林区中广泛使用。保存至今的悬棺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省境内,其中最出名的有麻塘坝和苏麻湾。这些悬棺由于保存得非常完好,成为许多学者、旅游者探险、观赏的热门景点。然而,悬棺被放置在高处的原因,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团。
历史记载
悬棺最早出现在蜀汉时期(公元三国时期,约-年),不过在此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年),楚文化中的凌迟殉葬、尸棄野外等形式的死亡习俗,便奠定了山葬文化的基调。悬棺并不是一种普及的墓葬形式,而是更多被用于贵族、达官显贵、重要人物的墓葬中。悬棺的出现与当时的环境和信仰有关。巨大的森林环绕了这个地区,因此,当地部落共同发展出了一种树葬的文化。树葬是将死者装在棺材里,然后架设在树上高挂的一种传统习俗。后来,悬棺发展而来,因为它能够更好地保护尸体,使之避免被风化和食腐动物袭击,同时又保留树葬的原始习俗。
悬棺的制作与运输
悬棺是由整株松木雕刻而成的,之后在棺材内镶嵌花岗岩石柱以固定棺材的结构,并且在棺壳的四周安装虎头贴纹,体现了当地部落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地域特色。据历史记载,古时候制造悬棺所需的木料需要由成百上千的人将一整株松树从山林间砍伐,吊运到制作现场。这在当时如果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完全依靠人工完成,难度可想而知。
当棺材制作好后,如何将棺材从平地运输到悬崖山腰是一个难题。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采用"绳索转运法"。就是把棺材放在开阔地带的悬崖山腰上,然后再从山腰往下绑扎长绳绕过悬崖边,最后由在悬崖顶端的人拉繩滑槽,把悬棺沿着绳子拉上悬崖。这种方法费时费力而且危险系数也是相对较高的。
第二种是使用竹篾或松藤编织成的悬挂篮子。再将棺材放入篮子后,系在一根高大的树干上拉起。有些当地村民还用绳子把棺材拴成一排,用腰力抬上去交织安装,再用更长的绳子拖到悬浮在悬崖峭壁的半空中。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将重量超过数百公斤的悬棺安全运送到悬崖山腰显然是需要一定技术工艺的,其成功率令人惊异。
悬棺的文化背景
悬棺的文化背景主要是象征死者和祖先。在当时的土司制度下,悬棺的制作和安置通常是由族长、家族和部落负责的。在他们的意识中,悬棺不仅仅是一种殡葬方式,也是一种家族和部落之间的象征。因为在当时,这个地区的土司等权贵人物都是崇拜祖先。因此,在他们看来,将悬棺安置在高处的悬崖上,既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偏执。毕竟,高处不仅距离风水较远,而且在高空之中,崇高感给人以慰藉和安静感,更有希望得到祖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