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今晚报」
懂木工的人都晓得,在木匠中有句话是:一料二线三打眼。意思是说,看一个木匠的基本功是否扎实,要看他刨的料是否平整光滑,画的线是否精准无误,打榫眼是否方正垂直。
俗话说“歪树直木匠”,越是弯曲的木料,越考验木匠的功力,好的木匠会去弯存直,劣材巧用,提高木材的利用率。所以就有了“小木匠的料,大木匠的线”之说。木匠在开料前,放线十分重要,线又分中线、水平线和尺寸线等。作业不同,放线有别,放线也是木匠活儿中极为关键的一环,也是最考验技术的一环。
李木放线放得好,在跟师傅学徒时就展现出独特的天赋。他人长得清秀,手脚也麻利,用他师傅的话说就是,墨斗玩得好。因为在过去,木匠不像现在有先进的装备和机械化的操作,过去开料放线全凭墨斗,靠的就是眼力。李木天生一副好眼力,不管多难下的料,只要他上手,准能精准无误,还不会出现木料浪费。
就拿做家具来说,一根原木,在下料前,需要解成板材,薄厚长短全靠下线。只见李木围着原木走一圈,手握墨斗在手掌里转几个漂亮的圈,单手拉线将“勾权”卡于原木的一端,呼的一下拉动墨斗到另一端,左眼一闭,右眼一瞄,微微摆动一下墨线,一手按下墨斗紧墨线,另一只手大拇指和食指捏线,一提一放,“砰”的一声弹下去,木料上瞬间就出现一道清晰的线,一切都如行云流水,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千万别小看这“一弹”,甚见功夫,力度必须恰到好处,用力大了,墨线会出现模糊的边沿,甚至跑线,力度小了,墨线又不够清晰。李木放线堪称完美,在业界就有了“墨斗李”的美誉。
俗话说,长木匠,短铁匠,不长不短是石匠。因为行业不同下料不同,对于木匠来说长点不怕短是忌讳。所以坊间常说,木匠不怕长,铁匠不怕短。但李木追求的是精确无误,不长也不能短。年市里开始发展旅游,需要复原一个唐代古庙,仅有一张过去留下的资料图片,还是来源于一本古书。图中可见古庙有三进院落,包括一个四层木塔,全部采用木质结构,不能用一颗钉子,就比如建筑中漂亮的斗拱,宛如一朵朵莲花盛开,古人称之为百尺莲开。这些斗拱在大风、地震来临时,就如一个可松可紧的弹簧,吸收动能,保护主体结构。许多木匠看了都摇头不敢接,但李木敢,他不仅敢接,而且带着工匠们奋战了三年多,漂亮完工,复原如初,这个工程也成为他一生的荣耀。
后来,上了年纪的李木就隐退江湖。不再做木匠的他,被一些修复古建筑的工程队和建筑院校邀请去讲学,讲泱泱中华光辉灿烂的木匠文化。在讲学的同时,他也多了一个爱好:收集墨斗。
据说,前年他的“墨斗展览馆”正式对外开放,各种各样的墨斗,造型各异,尤其是墨仓有桃形、鱼形、龙形、狮形、虎形等等;有的墨斗朴素无华,有的结构巧妙,有的造型繁琐,有的线条流畅,大大小小有上千种之多。有人说,不看精美的木制家具和古代建筑,仅看看老李收集的墨斗就能明白中国的工匠精神有多厉害。
墨斗李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墨斗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