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黄花梨琵琶的前世今生

琵琶这种乐器始创于秦代,定型于唐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琵琶结构中最重要的部件是琴背,琴背必须用一块完整的木料挖製成。木料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这把琴的声音。自古以來木料最佳者是紫檀,其次是红檀和黄花梨。当今生产的琵琶多用紫擅和红檀,极少用黄花梨。因为我国产的黄花梨主要出自海南岛,明清两代被大量砍伐,解放时大料几乎绝迹,已无可製琵琶的黄花梨大料了。就算仓库里存有一二,但琵琶加工好后要在琴背上刷上黑漆,或深色漆,分不出什么木料了。

琵琶的琴背一般要用33X8x85立方厘米的大块木料挖制,这样大的黄花梨木料,最少要四百年树龄的树才能得到,从目前存活的黄花梨树,恐怕要三百年以后才能获得。这就是黄花梨琵琶难得的原因。从材质上看,紫檀比黄花梨好,但从木纹上看,紫檀木纹比较简单,而黄花梨木纹千变万化,别具风格。有一把黄花梨琵琶,琴背上的花纹堪称天下独绝。这把琵琶还有一个传奇式的故事,不妨说给大家听。

一家小古玩店的伍老板(化名),从收破烂手中购得一把残破的旧琵琶,经简单整理,卖给了喜欢收藏老红木的万老师。(化名)

万老师不善修理,摆在橱柜顶上一年多了,他的夫人都看

烦了。一天一位收藏老乐器的陈先生(化名)到店里来淘宝,交谈中老伍说起了这把琵琶,陈先生请老伍去与万老师商量是否可以转让。老伍去后不久便把琴抱回来了。陈先生一看,琴太破了没法弹啊,于是不要了。老伍生了一肚子气。

一天下午,老伍无事,拿出琴來摆弄,发现琴把上有些漆被磨去,露出的木纹有点像黄花梨。为了看个究竟,他把琴把的漆刮去一部分,结果露出了“鬼脸”来。“鬼脸”是黄花梨木的特有木纹,老伍精神来了,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把整个琴背的漆都刮掉,露出了一个黄灿灿的琴背来。这下老伍可捡了个不小的大漏了。

不几天,来了几个藏友,都觉得琴不错,但因价钱高都没谈成。我与老伍相识二十多年了,他店乔迁一年多我尚未去拜访过。一天下午想起老伍来,于是前往拜访。坐下一会老伍就抱出琴來给我看。当时我並不了解黄花梨的特点,看不准。又觉要价不匪,当天没说买。回家后找了些资料看,觉得这琴应是黄花梨的,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过了几天再去与老伍商量,他降了点价,我就说:“这把琴我要了,但现在没这么多钱,给我一个月时间,钱凑足了来取琴。但你不能卖给别人了。”並给了老伍一点定金。老伍答应了。过了一个多星期,我把钱凑足后去把琴抱回家了。

经修理,琴可以弹了,声音还不错。我带着这把琴去请一位教弹琵琶的老师看看质量如何。她看后说:我不懂黄花梨,还是请专家鉴定吧。她抱起琴弹了弹说还可以,但声音不如我这把琴好,于是她抱起紫檀琵琶弹了几句曲子,声音的确比黄花梨琴响亮、清脆。

回家后我查了查资料,紫檀的气干密度是1.05-1.26g/cm3,黄花梨的气干密度是0.82-0.94g/cm3。说明紫檀木的木质緻密,因此发出的声音响亮清脆。黄花梨木不够緻密,因而发出的声音较柔和。但又想紫檀琵琶用来弹奏《十面埋伏》《进行曲》时效果好些。但弹奏《二泉映月》《梁祝》等乐曲时,黄花梨琴可能更有韵味。

一天我把琵琶竖放仔细端详琴背上的木纹时,突然发现有一小块木纹似是一个人,再仔细看更似一个仙人。(图一)

这个仙人仰着头,看着对面从山上飞流而下的瀑布,举起双手,在放声高歌。越看越觉得这不正是诗仙李白吗!他站在云雾中放声歌唱:“日照香炉生紫煙,遥看瀑布掛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太神奇了,大自然把诗仙李白的万丈豪情,凝聚在这棵黄花梨身上了。(图二)

当將琴把朝下看時,琴腹如同一幅山水画,山峦起伏延绵不断,但当仔细观看时惊奇地呼喊,啊!这不正是黄花梨特有的蚨蝶纹吗!这是一对肩并肩,手挽手,展翅飞向太空的仙蝶,这不正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吗!老天爷为这对情侣留下了倩影啊!(图三)

当把琴把朝东放时,看到滚滚大潮从东而来,湧起一层层巨浪,如同万马奔腾势不可当。这不正是八月十五的钱塘江大潮吗?!如此大潮,令人永生难忘,难怪诗人白居易在《忆江南》诗中写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图四)

当把琴把朝西放时,又看到另一番景象,这不是贵州苗寨的层层梯田吗!或许这也是陕北七沟八梁的黄土高坡。这是大自然的创造,也是人与自然的共织,绣出这锦绣河山。人要保护自然,让青山长绿,水常清。正如《我家住在黄土高坡》这首歌唱得:“不管是八百年还是一万年,都是我的歌,我的歌”。(图五)

这把黄花梨琵琶太美了,这是大自然铸就的,也得到人工的装点。这里,还应该对老伍说一声,谢谢你给了琵琶新的生命,让它重见光明。在此写几句话以记之:

黑漆盖脸六十载,

多亏伍叔巧刮开。

欢欢喜喜迎旭日,

高高兴兴弹起来。

但顾此身传千古,

琴声悠扬春常在。

同声祝愿祖国好,

文艺园里百花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