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上海守护住自己的骄傲!
真如之名,玄奘在《成唯识论》里是这样解释的: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据宝山县志和桃溪志记载,真如寺原在官场(今大场附近),称真如院,创于何年不明。南宋嘉定年间(-),僧永安改院为寺。元延祐七年(),僧妙心移寺于桃树浦今址。
▲寺院在桃浦河边
经明清两代不断增修后,真如寺规模宏大,正殿之外,建有韦陀殿、大悲阁、头门、二门、牌坊、十王殿、东西配殿等,俨然一方名刹。周围一带市廛林立,发展成镇,便以真如为名。
可惜,真如地方近代屡遭兵燹,历太平军之乱和抗战后,真如寺损毁严重,寺中建筑唯正殿独存。年及年上海市文物部门对正殿进行两次大修,99年后以元代大殿为中心进行扩建,添建了牌楼、山门、后殿、两庑及真如塔等建筑,终成今日规模;年真如寺大殿作为元代古建筑,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门牌坊
进真如寺,现在都走兰溪路入口,入口处建有牌坊。但其实这里是东门。如果从中轴线论,正门则在北石路寺前街巷子里,巷口是著名的真如羊肉馆。往里是赵朴初题字的南门匾额。
▲南门
正值初五,进香的信众排起长队,山门前香烛正盛,青烟缭绕,梵声阵阵,一派热闹景象。
天王殿中前为弥勒,后为韦陀,在四大天王之外,另增加两名力士塑像,皆为金身,略与别处不同。
穿过天王殿进入寺庙主院落,中间古树变成祈福区域,挂满福袋。东西为两层配殿。正中则是寺庙的主角,元代大殿巍巍然矗立。
真如寺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八架椽,单檐歇山顶,屋顶陡峭,曲线优美。
从老照片来看,真如寺大殿外观与现在颇有不同。原先为重檐面阔五间,现在单檐面阔三间,这个改动是年的改建结果。
▲真如寺大殿原貌
清光绪二十年(年)杨耀文、甘士霖等发起,同上海寿圣庵僧人念岸、念伦联合发起募捐修寺活动,对原大殿进行大修,于光绪二十三年()完工。
▲脊檩上有光绪二十三年墨书题记年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在勘查上海地区古建筑时,发现真如寺大殿明间前内柱大内额底有双钩墨书题记一行:
旹大元岁次庚申延祐七年癸未季夏月乙巳二十一日巽时鼎建
“旹”是时的古字,延祐七年即年,庚申年;季夏为六月;二十一日,巽本是八卦方位,据后天八卦为东南,对应为辰巳之间,恰为八点。即是说此殿建于公元年阴历6月2日8时。鼎建是新建,易经杂卦传云:“鼎取新也”,当然这是上梁仪式的时间。
上海方面特邀古建专家刘敦桢教授来上海鉴定,刘敦桢考察后认为殿内柱础、金柱为元构,明初曾作彻底修理,清代由三间单檐扩建为五开间重檐,平棊草架的做法也具有元代特征,这在高古建筑稀少的江浙沪是相当珍贵的。江南地区现存的元代建筑物极少,除真如寺外,仅有苏州三清殿、轩辕宫和金华天宁寺三处。
真如寺大殿,毫无疑问地成为上海地区现存最为古老的木构建筑。
真如寺大殿由于明清时期作了不少改动,年落架大修时除了尽力保留元代构件外,还拆除和改动了部分构件。首先拆除了清光绪年间添加的下檐,将双檐五间改为了单檐三间。内部梁架斗拱,尽量保留了原件,只更换了腐烂者。
▲年重修前与重修后对比图
清代改建的山花也恢复为元代风格,其次参考现存其他元代木构建筑,将角梁及起翘,正脊高度、脊兽等构件参照苏州天池山石屋样式进行复原,最终成为我们今天见到的模样。
▲修复后的脊兽、山花和火炎形直棂窗
这次大修时在榫卯隐藏处还发现了大量的元代工匠书写的墨字,共54则,成为研究元代建筑术语的重要资料。
大殿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都是四铺作单假昂,当心间用了四朵补间铺作,两次间各用两朵。
里转铺则用较长的上昂,呈45度角斜向上撑起,支于挑斡之半,并用鞾楔为饰。挑斡则自柱中心耍头上挑起,向上直抵于下平槫分位,于端头置交互斗,承令拱,再承替木与下平槫,成为檐柱内的露明结构的组成部分。
▲真如寺大殿斗拱
大殿梁架为四椽栿前后对乳栿用四柱,进深三间八架椽。
小型佛殿采用面阔进深皆三间的分隔法为宋元常见作法,例如浙江武义延福寺、金华天宁寺大殿、余姚保国寺大殿等。而真如寺此殿特异之处在于其柱网分隔,既不相等亦不对称。当然面阔方向是等面阔的,进深方向自南而北第一间和第二间相差不多,但第三间进深只有前两间的一半左右。
这种布局,完全是基于礼佛空间的特殊安排。第一间是礼拜空间,自然需要较大的活动面积,第二间是佛域空间,安置佛像,是大殿的主体和核心,自然空间也要大。但第三间位于佛像之后,以屏板相隔,壁后为观音所在,其实为左右前后的交通空间,故安排得很狭窄。
▲真如寺大殿立面图与柱础平面图
▲殿内柱础,下半截全为石制
这种独特的平面布局,产生了奇特的结构形式。佛域空间采用的是彻上露明的结构形式,左右两缝,各用平梁及四椽明袱。
礼拜空间之上,则“明草两套结构”全有。前半间将斗拱后尾上昂、挑斡、下平槫、劄牵、四椽明袱、蜀柱等全部暴露在外,而后半部则用平棊,并用平棊斗拱支撑,整齐划一而又独特的平棊斗拱,陡然增加了佛殿的华丽性。
平棊斗拱的标准式样则是内外均出两跳,五铺作,重拱计心造,单杪单上昂,做法与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南宋做法相似,昂底面上也用鞾楔以为装饰。
大殿之后为圆通宝殿,仿元代大殿建造,形制相同,殿中央供四面观世音菩萨汉白玉立像。圆通宝殿后是新建的真如塔。
真如塔高五十余米,仿松江方塔建造,为江南地区常见的传统木结构楼阁式宝塔。佛塔中间塔心是钢筋水泥混凝土现浇的楼梯间,塔除受力框架由混凝土浇筑外,其余全部由木料构成。
真如寺西紧临桃浦河,寺里沿河建有临水长廊,供香客和游人歇息。廊中置信众随缘之经幢若干、铁铸佛钟数十口,并悬挂众多书画作品,长廊曲折幽静,颇见匠心。
▲乾隆年间古钟
听说真如寺大殿前有两棵古银杏,待到满地翻黄之时当再重来,看桃溪木落,听古刹清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