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脚鼓舞是哪个民族的

脸上长了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98562.html

象脚鼓舞是傣、佤、景颇、德昂、布郎、拉祜、哈尼等民族打击乐器,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用树干或几块木料拼粘制作,大象脚鼓一般长度为至厘米。上端呈杯形,鼓面蒙牛皮、羊皮、马皮或鹿皮,中腰细长。鼓身的细牛皮条连接鼓面,可以调节音高。鼓腰和下部刻有图案花纹,还有的系着彩带。大象脚鼓常与锣、镲合奏,不单独演奏。还有中、小象脚鼓,表演者可以边舞边击。每当夕阳西下,估族人民聚居的边疆村寨,便“咚!咚!咚!”地响起了象脚鼓声。傣家竹楼里的小伙子和姑娘们便走出家门,踏着节奏鲜明的鼓声,来到宽阔的场地,象一只只美丽的孔雀,翩翩起舞。   象脚鼓是傣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明朝人钱古训写的《百夷传》一书说:傣族“以羊皮为三、五长鼓,以手拍之”。这里说的“三、五长鼓”正是指的象脚鼓,其长度有三尺至五尺的意思。可见在明代以前,傣族就已经有了象脚鼓。所以象脚鼓是傣族的打击乐器。

象脚鼓制作方法;

象脚鼓用芒果树或木棉树干挖空,蒙上牛皮制成,形如象脚。鼓有长短之分,长者1.7米左右,中长者1米左右,短者0.7米左右。

长象脚鼓舞端庄潇洒,舞步缓慢,击鼓方法多变,鼓点节奏丰富;中象脚鼓舞稳重扎实,刚健有力,动作幅度较大,有甩鼓、转鼓、掖腿等技巧动作,短象脚鼓以灵活腾跃著称。

扩展资料:

象脚鼓舞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傣族民间舞蹈中流传最广的一种男性舞蹈,表演者随着“咚嚓嚓、咚嚓嚓”的鼓点声,边敲边舞,极具观赏性。年6月,“象脚鼓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西双版纳,过泼水节、村寨过赕、迎宾等活动,傣族群众都要敲锣打鼓,跳象脚鼓舞。象脚鼓舞的基本动作,大多数是从傣族武术套路里衍生出来的,并包括了许多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表演形式,有着严格的要求、规范、技巧、伴奏。

 象脚鼓舞属于傣族鼓舞之一,因所用鼓的不同,可分为大、中、小象脚鼓舞。小象脚鼓舞为西双版纳所独有。小象脚鼓约80厘米长,用圆木镂空做成,两边蒙以牛皮或羊皮、麂皮。有的还在鼓尾插上一簇孔雀羽毛,以美化鼓身,还可显示鼓尾摆动力度。舞步灵活跳跃,以斗鼓、赛鼓为特点,一般为二人对赛。两位舞者,以灵活机智的进攻、退让、躲闪,最后以抓住对方包头或帽子为胜,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竞技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