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了多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框架为主的建筑体系,以土、木、砖、瓦、石为主要建筑材料。大木作为诸“作”之首,在营造中占主导地位。中国工匠师在几千年的营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工艺经验,在材料的合理选用、结构方式的确定、模数尺寸的权衡与计算、构件的加工与制作、节点及细部处理和施工安装等方面都有独特与系统的方法或技艺,并有相关的禁忌和操作仪式。这种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延承至今。
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在隋唐宋时期逐步程式化、标准化、模数化。以宋代《营造法式》的出现为标志,总结出了一整套完整的营造制度,并以八等级“材”作为模数标准。这是中国传统木框架结构营造技艺的一个里程碑。
在元代出现了“减柱法”,大胆地抽去若干柱子,并用弯曲的木料作梁架构件;或取消室内斗拱,使梁与柱直接连结;不用梭柱与月梁,而用直柱与直梁等等。这些措施都节省了木材,并使木结构进一步加强了自身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明清时期为了进一步节省木材,木结构营造技艺又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斗拱结构功能逐渐退化或减弱,并充分利用梁头向外出挑来承托本已缩小的屋檐重量;大型建筑的内檐框架基本摆脱了斗拱的束缚,使梁柱直接插接;抬梁式建筑屋角部梁架的构造通行顺梁、扒梁、抹角梁方法;苏州等江南一带用圆木作梁架、多层楼阁框架等等;各地民间建筑也普遍发展,营造水平相应提高。又以明代《鲁班营造正式》和清代工部《工程作法》的出现为标志,后者以十一等级“斗口”为模数,形成对今天仍影响深远的有别于宋元时期以前的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营造技艺,始终处于承传与变化相交织的动态发展进程中,宋代的《木经》《营造法式》,明代的《鲁班营造正式》、清代的《工程作法》和现代的《营造法原》都是对上述相关内容阶段性、地域性或专业性内容的记录和总结。即使在今天,城市园林建筑、寺庙与宫殿建筑、广大乡镇地区的民居建筑等,依然普遍使用上述营造技艺,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内在的生命活力。
结构特点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是由柱、梁、斗拱等大木构件形成框架结构承受来自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在汉代就形成了以抬梁式和穿斗式为代表的两种主要形式的木结构体系。这种木结构体系的关键技术是榫卯结构,即木质构件间的连接不需要其他材料制成的辅助连接构件,主要是依靠两个木质构件之间的插接。这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使木结构具有柔性的结构特征,抗震性强,并具有可以预制加工、现场装配、营造周期短的明显优势。而榫卯结构早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建筑中就已见端倪。
抬梁式木结构的特点
抬梁式木结构的特点是在柱头上插接梁头,梁头上安装檩条,梁上再插接矮柱用以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插接于斗拱上。这种形式的木结构建筑的特点是室内分割空间比较容易,但用料较大。广泛用于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的民居以及国内大部分地区的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中。
穿斗式木结构的特点
斗式木结构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纵向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屋架,檩条直接插接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这种形式的木结构建筑的特点是室内分割空间受到限制,但用料较小。广泛应用于安徽、江浙、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区的民居类建筑中。
“榫卯结构”在当今中国建筑上得到了成功运用
宫殿和庙宇这类官式建筑一般由专业工匠建造,在建造过程中所需要的图纸只有外观形象和控制尺寸,其建筑材料、构件内容、模数尺寸、加工与装配方法、禁忌与仪式等,靠工匠的传习和对口诀的记忆来实现,具有清晰明确的认同感和持续感。
民居的建造都是由工匠、家族成员和乡邻好友共同完成,辈辈相因至今。主要的建造材料是就地取材,既有一以贯之通用的营造技艺,又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在营造的过程中完全不需要设计图纸,只是根据家庭的需要、用地条件和经济条件等实际情况,直接由工匠领头建造。民居建筑的营造方式与技艺被居民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其构件内容、模数尺寸、加工与装配方法,包括禁忌与操作仪式等均被工匠烂熟于心,并为大众所熟知,在相应的地方族群中具有清晰的认同感和持续感。
中国古代木结构从考古发现、典籍记载到实物存在,浩如烟海、数不胜数。还有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木结构建筑以及木桥、木栈道等木结构工程,都体现了劳动人民高超的聪明智慧和技术水平。
但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提高着人们总体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正在摧毁着很多有益的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建设内容以及相应的生存方式的改变,也正在严重地挤压着传统木结构建筑以及相应的营造技艺的生存空间。虽然这类建筑在中国某些地区的民居以及宫殿、寺庙和园林中还得以营造,相应的营造技艺还得以延续和应用,但我们不能忽视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所导致的技艺性文化遗产的大量消失给社会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研究所负责申报的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由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与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一道“捆绑”申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