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便利交通而发明的一种通道。在初期,人类为了解决跨水的交通而向大自然学习,从那些在河边因自然倒下的树干而形成的“独木桥”中得到启示,仿效大自然。人为的利用一根木料放置于小河上,成为最早的独木桥。继而在一些壕沟上也设置和利用这种形式。在一些浅水区域,则抛置一些石块于水中,用石块垫起一个接一个略出水面的石蹬,构成一种简陋的“踏步”,南方则称为“汀步桥”。我曾在温州泰顺寻找廊桥时,专程看过泰顺的“仕水碇步”,这座载于“中国科技史话丛书”之《桥梁史话》且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踏步”,就是由几百个齿状石磴形成一座堤梁式的石桥。
温州泰顺的“仕水碇步”
随着溪流的加大,在这种简易的桥上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桥。这些桥随着不同的地域在形式、材料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山西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区,尽管是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但河流水域较少,人们的运输工具大多是骡马大车,再早些则是手推的独轮小车。所以,这些地域的桥梁多为宽阔雄伟的石拱桥和石梁桥,这样,桥下可以通航,桥上可以行车。南方则材料因地制宜,多种多样,桥梁相较北方明显秀丽轻巧。
桥带给人们的便利是巨大的。因了这一层缘故,人们心目中的宫殿以及那些高大上的居住环境,在精美的楼阁之间如何连接,精美的桥梁成为人们对于这些环境的首选。发源于山西和顺(河北邢台认为他们是发源地)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也将一年一次的相会安排在了“鹊桥”上,足见百姓心中天上的神仙也离不开桥梁,最浪漫的和最美好的应该是发生在桥上或有桥的地方。
这种源于生活的认识既然可以进入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样也进入到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二者的统一就体现在了宗教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场所。
在我们山西的一些古建筑实物中,一千年以前,就将桥借鉴移植到了神仙的国度,佛的世界。大致形态是腾空而起的天宫楼阁通过桥与南、北两端的建筑及上层楼阁相连。这就是被称为“天宫楼阁”的小木作。
我国的古建筑历来就有大木作与小木作之分。小木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非承重木构件的制作和安装专业。在中国古建筑的标准规范宋《营造法式》中归入小木作制作的构件有门、窗、隔断、栏杆、外檐装饰及防护构件、地板、天花(顶棚)、楼梯、龛橱、篱墙、井亭等42种。清工部《工程做法》称小木作为装修作,并把面向室外的称为外檐装修,在室内的称为内檐装修,项目略有增减。这些小木作小巧玲珑,图案优美、结构精巧。
“天宫楼阁”在《营造法式》中归类于小木作制作范围内。作为政府颁布的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小木作列入其中,说明宋金时期,仿造大木结构的小木作房屋模型已经十分发达。
山西作为古建筑大省,“天宫楼阁”肯定不会缺席。最早宣传的就是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的重楼式雕木藏经阁中天宫楼阁。
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次参观大同华严寺,那时对于华严寺的细节几乎没有一点概念。走马观花一掠而过。本世纪开始
薄伽教藏殿内藏有两件不可小觑的宝贝。一处是一尊胁侍菩萨,合掌露齿,莞尔而笑,光脚立于莲台之上,在流畅自如的衣饰飘带陪衬下,尽展婀娜多姿的神韵。我国著名艺术史家、学者郑振铎曾将她与米罗斯岛的维纳斯媲美。此后,“东方维纳斯”的美誉不胫而走。
此外,佛像后的双层楼阁式藏经柜也是“海内孤品”。殿内四周倚墙而建藏经柜共38间,双层楼阁为全木构件,共使用斗栱17种。其中,柱头铺是目前已知辽代斗栱中最为复杂的一种。环绕大殿的勾栏栏板,37种图案各不相同,全部镂空雕刻,各壁藏间还设计有6组对称式的大屋顶,曲线优美的飞檐被低矮的重檐拥簇成一体,极大地增强了造型艺术效果。为了通风和光照,并开有明窗,致使两边的壁藏断开,工匠在其间搭建了一座圆形拱桥,并在桥上建有“天宫楼阁”5间,将经橱和佛龛完美地结合为一体,在保留其实用性的同时,更显其美观。对于这个罕见的建筑,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对其赞誉有加:‘千年国宝,无上国宝,罕有的国宝。’”
这篇文字附有两张照片。
冲击我们眼球的应该是那座形似廊桥的桥楼宫殿。无法想象,作为架空通道的拱桥,竟然可以成为楼阁的基础,并且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我曾专程到过温州泰顺,寻访世界闻名的“泰顺廊桥”。但在这座“天宫楼阁”前,虽然风格不同,年代不同,材料不同,但精美程度无法相比。
这座天宫楼阁,面阔共五间,中央三间向前探出,形成独立的歇山顶楼体。有学者称:“虽然没有完全覆盖桥身,但与后世一种桥身加阁殿的廊桥类型差别不大,可能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廊桥实物。”
年我与二哥来到华严寺。经过整修的华严寺广场,正对华严寺有一个以薄伽教藏殿“天宫楼阁”为原型的建筑,这个小木作终于可以以建筑的身份现身于世人眼中了。
这趟大同之行,我们专程去了被梁思成称为“应县三宝”的净土寺。
应县净土寺,只是一个面阔3间、进深3间的小殿。一个其貌不扬的小殿里,迈步进去,抬头仰望,就理解了梁思成先生为什么惊叹了。
藻井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室内天花的一种装饰性处理手法,多做成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宫殿或寺庙殿宇中做成斗八藻井,藻井上装饰各种花纹、雕刻或彩面。大多古建筑只在明间正中使用一个藻井,与其它古建的单体藻井不同,净土寺大殿以梁袱划为9格,分作9个藻井,布满3间殿宇的全部天花,正中的斗八藻井为全殿最大的藻井。正中金龙盘绕,气势磅礴。另外八个藻井则成八角、正六、长六角、菱形等。正中的斗八藻井其最下层为方井,方井四面正中各开一门,作天宫楼阁。其它藻井亦是大小式样不同的天宫楼阁。一律为为小木雕刻,戗脊、梁架、立柱、斗拱无一不是按当时的建筑比例尺寸缩小而作,小到鸱吻、角梁套兽这类装饰都精雕细刻,细节之精致令人赞叹。
八角井正中绘有“双龙戏珠”,为木制浮雕,而其他8个藻井正中图案虽也是“双龙戏珠”,但皆为贴金绘作。藻井上的楼阁与斗拱上的小斗皆贴金,压槽板涂红,斗拱饰绿彩,这些色彩组合起来便构成了富丽堂皇的“天宫楼阁”藻井。庄严雅致,又气势磅礴。抬头仰观殿宇的顶部,楼阁重重,金龙飞绕,顿时让人想象无限。
净土寺的藻井,曾有人这样比喻:“比它鲜亮的没有它古老,比它宏大的没有它精巧,比它富丽的……也就故宫的几个殿能稍微抗衡了。不过故宫的藻井,也只能赢在金漆的昂贵上,若说结构的复杂精巧,立意的气势磅礴,紫禁城其实完全不是这3开间小殿的对手。也就是说,藻井上呈现的是仿照当时的建筑结构雕刻而成的想象中的天上宫殿。可以视作是复刻版的建筑微缩模型,只不过贴金施彩,镂刻精巧,更有仙气。”
出了净土寺,意犹未尽,仔细回想,这么精美的天宫楼阁,缺少了桥这个最富于浪漫和仙气的建筑。
我们的先人,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对于楼阁情有独钟,高大华美的楼阁,或为求仙问道、弘扬佛法之用,或点缀于名山大川,既可供人登临远眺,又丰富了景观的人文气息。
若将楼阁与桥梁相结合,则可呈现出楼阁卧于江波之上、跨于山涧悬崖之间的壮美景观。因此,连廊架桥,有时不仅仅是为了交通便利,也是为了追求外观的秀美。桥与天宫连接,满足了世人对于桥梁架空的概念,同时满足了世人对于天宫在虚空中的所有想象。
7月,我和老伴与二哥二嫂的晋城之行,在“天宫楼阁”的寻访上,尤其是在楼阁与桥梁相结合的建筑美方面,收获了满满的惊叹。
在距晋城市区12公里处的泽州县金村镇小南村口,有座《二仙庙》。建于宋大观年间(年至年)。为两进院落,现仅存后院正殿、耳殿、香亭、配殿等。是国务院年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仙庙》因崇祀唐代乐氏二仙女而得名。这二位仙女,在山西恐怕本省人也知道得甚少。但是在晋东南却有着极广泛普及的二仙信仰。
相传“二仙是晋朝人,是一母同胞的亲生姐妹,母亲早逝,继母对二仙姐妹两十分苛刻,对于继母交代的事情,二仙从来不曾违背继母,尽心尽力地完成继母所交代的事情。这份孝心感动了上天的神明,两姐妹被感化成仙。在成仙之后对当地的老百姓的诉求有求必应,老百姓为了感恩这乐式姐妹,在当地修建了数座寺庙供奉乐式二女,俗称二仙。
在北宋时期,还有一段神奇的民间传说,据传宋军和西夏交战之际,已经到了粮草断绝的地步,这时候出现了两个身穿红衣、脚穿绣花鞋的妙龄女子,救下了宋军,后来辗转得知两名女子是二仙所幻化而成的,这就是有名的二仙犒军,还被当作史料记载了下来。”
我们找到了看庙的老人,一番交谈,老人给我们打开了庙门。二仙庙现在仅存后院的建筑,原有中轴线上的山门、舞楼都已不存。年,国家拨款万对二仙庙进行了修复。
修复后的山门进去,是香亭三间,献殿五间。正殿被五开间的献殿严严实实地挡在了后面。
正殿是宋代的建筑,两侧的垛殿都是元代建筑。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开门的老人打开为了防盗而特意在正殿周围安装的如同笼子一般的钢筋网,接着打开了正殿的大门。我们还是被殿内的景象震撼了。
为了与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天宫楼阁”的描写对应,摘选独自游走山西,用画笔记录山西古建筑的古建爱好者连达的记载。
“本不甚宽阔的殿内竟然隐藏着一组精美绝伦的小木作神龛。我从未见过造型如此优美独特的木作神龛作品,完全颠覆了我脑海中以往的神龛式样,令我瞬间为之倾倒,这就是与正殿同时期诞生的北宋木构神龛珍品。
殿内正中央的神台上,由两座主龛、两座副龛和一座连接俩副龛的拱形廊桥组成。主龛紧靠后墙,是两座由短廊连接在一起的微缩单檐歇山顶宫殿。内部供奉着并列而坐的二仙姐妹神像,两旁有几尊侍女塑像对称而立。两座副龛相对列于主龛前边香案的两侧,为两层歇山顶的楼阁,造型与真实庙宇中的钟鼓楼颇为相似,应该是早期建筑中阙楼形式的体现。一层较为高大,外侧的屋檐一直延伸至主龛檐下,与主龛相接,共同围成了半封闭式建筑群。二层出平座,两平座间架拱形廊桥,桥顶中央建有一座方形歇山顶小亭阁,两侧以斜廊与两副龛相连接,形成了殿阁重重、飞檐比翼、长虹横亘的天宫楼阁效果。整体造型典雅别致,各檐下的斗拱极尽精巧繁复之能事,包括檐瓦、勾栏、门窗、脊兽、鸱吻等也均雕刻得惟妙惟肖,与实物无异,更将神龛衬托的雍容华贵,让人不由得联想到了《铜雀台赋)中‘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虾蝶’的诗句。虽然这里只有一座桥,却足以想象出那种美轮美奂的古雅的意境,可以将这组神龛理解为宋代宫殿的一个微缩模型,也是已经远去的早期中国官阀建筑的真实缩影。可惜这种建筑形式的实例早已无存,我只是在石窟和壁画中才见过古人们的这般美好创造,也曾经在关于大同华严寺的介绍中看过那里辽代小木件壁藏的照片、还有一些古建筑的藻井里有更加缩微版的天言楼阁造型。但像小南二仙庙的神龛体量这么大、这么直观具体的形象、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看实物的震撼是在照片中永远不能体会的。
两座副龛楼阁的一层内还有头戴鸟妙、身着官服、手执笏板的女官相对而立,意为听候二仙娘狼差遣的文武官员、附近还有多尊校尉和待女的塑像侍列。这些彩塑也都是宋代的原物、尺寸比真人略小,造型秀美,仪态端庄,冠服华丽,与神龛和正殿共同组成了一个宋人心目中美轮美奂的琼楼仙境,也给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了中国干年之前的美好形象。”
我国古建筑中小木作的“天宫楼阁”在山西省的南北两端同时留下了精美的实物。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天宫楼阁和晋城宋代二仙观的天宫楼阁、应县净土寺大殿的金代天宫楼阁一起构成了山西古代建筑独有的地方特色。
薄伽教藏殿天宫楼阁是一个缩小了的建筑。为了增加整体的效果,创造性的在拱桥顶部再增加一个建筑层次。一个缩小了的建筑,放在正常的建筑空间里。虔诚的佛教徒走进大殿时,从体量雄伟高大的建筑进到内部,在此向佛像礼拜时,除了会注意到大殿顶部的藻井等建筑构件外,会看到这组缩小的建筑,会看到精美的空中楼阁。想象中佛祖所居住的极乐世界,就会自然而然的与眼前的楼阁建筑联系起来。尤其是那座形似廊桥的桥楼宫殿,对虔诚的参拜者有了一种思想信仰自然升华的过程。
二仙庙的天宫楼阁总体呈“凹”字形,两座主龛靠后,副龛前向突出左右对称,跨空的拱形廊桥跨空相连。优美的弧线由一层屋脊起始延展至拱桥。桥上两端设有游廊。这种利用凌空飞架的拱桥向前、向外拓展,扩大空间的同时将一组建筑托举在空中,真正制造了天宫楼阁、琼楼玉宇的效果。当地百姓对于这座二仙庙称为“桥上庙,庙上桥”。
桥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也随之进化提高。在廊桥出现后,相继产生了集市、议事场所等功能。在廊桥之前,先人们将桥进入了庙宇,利用桥梁架空的特性,在设计神仙们的天宫时,在漂浮着白云的天空,美丽的楼阁时隐时现,犹如雨后的彩虹,桥梁将美丽的楼阁连接在一起,虚幻的变成了现实,神圣的天国骤然间与我们拉近了距离,宗教、信仰潜移默化的在我们身上进行了循环。
生活中常见的交通通道,在延伸到精神层面时,会产生如此多的效果,对于世俗中的人们在身体进行自然的宗教礼仪时,产生信仰的自然升华。不能不佩服我们的先人,在一千年前,就能将自然、物质、精神这样不着痕迹的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并一直延续至今。
来源:太原道
发布:中国经贸融媒体中心
责编: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