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青岛萝卜·元宵·糖球会非遗展区上,省级非遗项目天津魏氏木壶雕刻的摊位上摆满了各式把玩的木质小壶,仅有手掌般大小,造型新颖各异,引来不少市民围观。魏宝全是这些木壶的主人,他一边把玩着小壶,一边给记者讲述他和木壶的情缘。
魏宝全展示自己的小壶。记者刘栋摄
魏宝全是魏氏木雕技艺的第四代传人,曾专注雕刻红木家具和家饰摆件。被当作废旧家具收购来的残缺木制品经过他的重新修整变得焕然一新。眼瞅着零碎的下脚料越攒越多,魏宝全动起了心思:何不把它们做成手把件,变废为宝?因酷爱饮茶,喜欢茶具,魏宝全便开始转向木壶雕刻研究,归整祖先的工艺技法和老旧木器木料,创制出魏氏木壶系列。
各式各样的小壶。记者刘栋摄
魏宝全告诉记者,制作木壶的木料以黄花梨和紫檀木为主,尤为老料最佳,所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就开始为搜集这些原料走南闯北了。“现在已经摸准了门路,一般紫檀木去广西和福建买,黄花梨去海南买。”魏宝全说,虽然都是买些家具加工厂的下脚料,但价格也不菲,这就使他在创作时尽量以木头的原型为主进行造型设计,以保证对材料的最大化利用。
确定好壶的造型后,魏宝全便开始找中心、切割、锉等,他告诉记者,一般得二十道工艺,耗费2—4天,才能做出一把壶。每做好一把壶,魏宝全都要在手中把玩半个月,使壶身充满温润自然的光泽。“刚开始不太上手,做出的壶经常因中心找得不对、壶壁切割不均匀而倒不出水来,现在越来越熟练了。”魏宝全笑着说,如今,他已经雕制上千把小壶,无一重样,每把壶都能倒出水来,除了因木质材料无法盛水外,和真实的小壶别无差异。
魏宝全所做的木质小壶都用于把玩,最大的20厘米长,最小的仅有黄豆般大小。说罢,魏宝全便翻出手机相册给记者看,只见他的小孙女手指上带着一个戒指,戒拖顶上便是一把精致的小壶,壶盖、壶嘴一应俱全。“这是我目前做的最小的一把壶,耗费一个多周做出来的。虽然壶身只有黄豆般大小,但也能倒出水来哩。”
黄豆般大小的小壶。照片由魏宝全提供
如今,雕刻、把玩木壶已经成为魏宝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每天基本要花费七八个小时雕刻。年,国内第一家个人木雕博物馆——庆丰恒民俗文化博物馆开馆纳客,里面陈列着上千把小壶,被大家称为“难得壶都”。
(记者余瑞新/文刘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