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木料 >> 木料优势 >> 明代古墓传说

明代古墓传说

白癜风终于治好了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64855.html

古墓传说

作者:吴惠东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谷阳镇庄泉村有座古墓,村民俗称“石人、石马”。上世纪“文革”前,古墓保存完好,是村民游玩、休憩的好处所。“文革”后,古墓前的所有石材被拆、被挪、被毁、被盗,只留下土墩墓和有关古墓的传说。

墓主:姜宝,江苏省丹阳县姜家园人(原丹阳蒋墅滕村人),明代嘉靖年间进士、万历年间礼部尚书,正二品。名门望族、名列乡贤、父子进士、高官厚禄、家族巨富,在丹阳城南买地建姜家园。

传说一:古墓选址

作为一个丹阳人,去世后正常情况下应该葬丹阳境内,怎么会葬在丹徒境内呢。

传说姜宝在做官时,曾遭到奸臣诬陷,被罢官,闲居在家。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万里,姜宝在丹阳西门坐船游览练湖,只见湖面银光闪闪、碧波荡漾,顿时心旷神怡,兴致倍增。当船行至练湖最北端时,看见湖中有岛,岛上有村庄,便弃船登岸,上岛游玩。走上高地,环顾四周,西面是练湖,北面还有一个湖泊,有水沟与练湖相连,湖的北面有座山;岛上有3个自然村落,村东有座庙,村落外尽是农田,土地肥沃。遇到一农夫,便与之交谈,得知最北面的村落叫倪茂堂、中间的村落叫后庄泉,最南面的村落叫前庄泉;村东的庙叫南山庙,北面的湖叫张堰湖,北面的山叫横山洼,他站的高地叫中背墩,西面远去的山是十里长山。姜宝心想:此地山环水绕,地势形胜,所在高地,犹如龙形,龙头朝向练湖,龙尾朝向庙宇,真风水宝地也,是不可多得的休闲清净之地。后来他官复原职,闲暇时间,也来游玩。最后官至礼部尚书,致仕(退休)后,经常来此地游玩,跟附近村民关系很熟。感觉此地民风淳朴、耕读持家,生活安定,环境优美,产生了深深的眷念之情,并吩咐家人,他死后要埋在庄泉“张堰湖上中背墩”。后来,姜宝去世后,家人从其吩咐,在此购地数亩,将其安葬在这里。这就是古墓选址传说。

明嘉靖进士,礼部尚书姜宝曾著文章《练湖议》

传说二:古墓规制

据传:姜宝退休后,自知年事已高,便与他儿子和家人商量说:“在练湖的北端,丹徒县庄泉村,看中了一块风水宝地,并说出具体位置,希望死后葬在那里”。姜宝的儿子也是进士,做官的,很孝顺,专程去实地考察,到了地方一看,的确是风水宝地,于是就花钱买下这块风水宝地。随后就雇船将建房所需的石头、砖、瓦、木料、石灰等建筑材料,从丹阳运送到丹徒庄泉村,在那建了三间高大、精致的青砖瓦房,房屋内所有生活实施一应俱全。有一对金童玉女生活在里面,由专人照看。姜宝也亲自去看过,也曾在里面小住过,感觉非常满意。这座房子本来是准备给其子丁忧守孝时住的。

姜宝80岁高龄时去世,他儿子一边按制度上报朝廷,一边按照丹阳当地风俗办理丧事;明代推崇丧事简办、本来准备是建个墓,立块石碑,安葬就行了。当皇帝接到奏报后,念及姜宝为官时期的受到的委屈和作出的功绩,吏部考评绩优,素有贤名,加上地方政府和民间百姓为其歌功颂德,当即下旨,由朝廷按正二品官员待遇赐葬,并封其夫人刘氏为二品诰命夫人,死后允许合葬,所有费用由朝廷支付。

皇帝圣旨下达后,高兴坏了姜家人、忙坏了地方官员,丧事当喜事办,风风光光。姜家人请人写碑文,官府忙着征地、找石匠雕刻石人石马等,找瓦匠砌房子、砌墓室,找农夫挑土堆墓等等。施工期间:一边是许多农夫日以继日的挑土堆墓,原来建的三间房子直接被土堆掩埋下去,只留门口部分,砌个墓道方便把棺材放进去,形成了高约十丈、占地十亩的“馒头形”土墩;另一边是一支船队穿梭往返于练湖之上,把造墓所需各类材料从丹阳城西门运到丹徒庄泉,从庄泉练湖岸边到墓地约有3里土路,所有材料要靠人力、畜力(牛车、马车)转运,特别是数吨重的石人、石马、赑屃等运输很不容易,引得路人驻足观看,羡慕不已。

墓地建成后的规制:墓地位于张堰湖(庄泉村北的湖泊)南岸的高坡处,占地面积十余亩,高约十丈,呈馒头形状,土墩墓,周边栽种花草树木。墓前有个广场,广场前有三间高大、精美的青瓦房,瓦房前有赑屃(村民俗称“乌龟驮碑”)石像生一座,石碑上雕刻墓志铭;神道朝向为南偏西,宽约3米,由条石铺就;两侧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石望柱各一对;再往前走数十步,可看见神道东面、西边各有池塘1个,西边的池塘是龙头部位,东边的池塘是龙尾部位。这等规模的墓葬,在一个偏僻的小乡村真是少见。

明代官员死后,朝廷赐葬的并不多,能保存下来的更少。

传说三:金光大道

墓地建成后,姜家人选了个好日子准备出殡,恰巧出殡前一天下雨,从湖边到墓地还有几里路的路程,因下雨变成了烂泥路。为了确保行走方便,不至于使送葬、抬重(棺材)之人陷在烂泥地中,于是姜家派人先用船装运了许多稻谷到庄泉岸边,从湖岸边用金灿灿的稻谷一直铺到墓边。起初铺了一层厚约1寸、宽约半丈左右的稻谷路,正常走路不成问题,不会有烂泥冒出来粘在鞋子上。后来考虑到抬重人员,走路时重量较大,可能会有烂泥冒出来粘在鞋子上,影响走路;还有两旁官府的护卫人员,也需要占用地方,就又加厚、加宽,最后形成以一条约1丈宽、2寸厚、3里长的道路。

出殡当日,天气晴朗,阳光普照。只见稻谷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宛如一条金黄色的地毯,由岸边铺到墓地。这就是传说中的金光大道。

传说四:金童玉女

练湖上,一支规模庞大的出殡、送葬的船队,浩浩荡荡的由丹阳驶向庄泉,只见为首的船上插着高高的幡、中间放着棺材、棺材两旁摆满了花圈等。孝子、孝媳、孝孙等,披麻戴孝跪在后面,其他送葬人员也腰系孝带,分乘船只跟随在后,还有几艘船上,装满了随葬物品,其中有个特别的物品,一对大号描金荷花缸,里面装着京果、桃酥、云片糕等食品。船队两旁有官府的护送船队,负责安全警卫。只听见鞭炮声、哀乐声、哀哭声回荡在练湖上空;四面八方的村民,从来未见过这等庞大的送葬队伍,于是纷纷前来观看。当船队行至练湖庄泉村岸边时,官府的卫队先行登岸,分列道路两侧,直至墓地,负责安全警戒。随后众人依次登岸,延绵数里,最前面的人已经到了墓地,后面的人还在陆续上岸,可见送葬人员之多。待到众人集聚墓地广场后,发现一个特别现象,两个大人分别抱着两个儿童,一男一女,衣着鲜艳,并未穿戴孝衣、孝帽,与众不同。葬礼仪式结束后,抬重人员先将棺材抬进墓室(墓室是三间房子)放好;然后将一男一女、两个儿童分别放进两个荷花缸中,荷花缸里装满吃的东西,小孩见有东西吃,也不哭闹,抬进墓室,用绳子将两个荷花缸系在屋樑上,分列棺材左右,悬在空中;最后将其他几十箱陪葬物品,抬入墓室放好。墓室里面安顿结束,抬重、帮忙人员全部出来后,清点人员,再也未见两个儿童。随即封闭墓室大门,再也打不开。由农夫继续堆土,形成完整的坟墓,直至完工。

传说五:捡金砖

古墓规模宏大、景色优美,一直是附近村民游玩休憩的好去处。夏天可以去大树底下乘凉,下雨天可以在凉亭里避雨,小孩子还可以骑在石马、石羊、石虎上玩。有个夏天,下着阵雨,一个放牛娃,穿着短衫、赤着脚、打着破伞、赶着牛,去古墓边放牛。当牛经过古墓时,只听到“突”的一声,然后听到牛“嗯唵、嗯唵”的叫声,只看见牛直伸前腿,原来是下雨天泥土松了,牛走路踢到了砖头角,疼的叫起来了。放牛娃也没在意看,跟着走过去,也是一脚踢到了砖头角,脚拇指都踢破了,血都流出来了,也是痛的跳起来,“哎哟、哎哟”的直叫。低头一看,原来自己踢到砖头旮旯啦,心想:倒霉,不管了,先找个地方放牛,然后再来弄这个砖头,把砖头挖出来,免得再害人。随后找了个水草茂盛的地方,钉个牛桩,把牛箍那个地方吃草。自己跑回头,先到墓边的池塘把脚洗干净,弄点树叶止血包扎脚拇指;收拾停当后,找了个树棍枝丫,走到那个砖头处,挖掉砖头旁边的烂泥,然后慢慢地把砖头扒出来,好家伙,原来是块完整小板砖,表面黑色,本来吗想扔掉的,再想想拿回家当刀砖、磨刀用也不错蛮。就这样拿着砖头去池塘边洗洗干净,砖头洗干净了,觉得不对头,这个砖头重得很,于是到古墓边又找了块砖头对比一下重量,黑色的砖头比古墓旁的青砖重几倍呢,扔在石头地上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拿到石头上一磨一搽,哟呵,砖头里面竟然是黄色的,放牛娃虽然没有见过金子,但是听老人家说过的啊,这块砖头莫非是传说中的金砖,于是赶紧的用衣服包好,准备等牛吃饱了就回家。过了一会儿,雨停了,太阳出来了,放牛娃把那块砖头磨过的地方迎着太阳一照,顿时金光闪闪,非常耀眼;再用牙齿咬下,还能咬出牙齿印子。心想是真金子,赶紧送回家给大人看看,于是又用衣服包好砖头,飞势的跑回家。回家的路上遇到村民,问他:“跑什么啊,牛子不放啦,当心路滑跌跟头”。放牛娃也不答话,直接一溜烟的跑回家啦。没过多久放牛娃家里砌了三间大瓦房。

传说六:摸婆娘

古墓旁有一男一女两个石人,男石人额头上有伤痕还缺了一只耳朵,据说这个男石人是按照墓主肖像雕刻而成,墓主五官端正,额头上无伤痕,两只耳朵俱全。那么男石人怎么会额头上有伤痕、还少一个耳朵呢?是雕刻时没有雕刻好呢?还是运输过程中不小心碰掉的呢?还是被人敲掉的呢?都不是的。此墓乃朝廷赐葬,哪个人有这个胆量去破坏啊,除非是活腻了。而且附近村民:民风淳朴、心地善良、热情好客、耕读持家,知书达理,没有人会做这种缺德事的。

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啊?这与传说有关。

传说墓主经常去附近村上玩,看上了一位俊俏的小媳妇,那个小媳妇是人见人爱、心灵手巧,不过家庭条件确不咋地。墓主有钱有地位,经常找借口送点礼品、银两给那个小媳妇,就这么一来二去,时间一长,两人好上了。毕竟小媳妇是有丈夫、有家庭的人,他们只能偷偷摸摸的在一起。纸包不住火,时间长了,村民们开始怀疑他们啦。

有一天,听小媳妇说她丈夫外出,晚上不回家。当晚他高高兴兴的去了小媳妇的家,一番卿卿我我之后,就想留宿一晚。谁知到了深更半夜,那个小媳妇的丈夫回家了,吓坏了两人,他立马穿衣外逃,与小媳妇的丈夫在门口撞上了,丈夫以为是小偷,当即就挥拳打在他头上,他顾不得痛,只顾跑。那个丈夫随即在门后操了个扁担在后面追,就朝着他打了一扁担,幸好外面漆黑一片,路也不怎么好走,看不见人,他熟门熟路的跑掉啦。丈夫没有追上,就回家了,看看家里丢东西没有,只见小媳妇吓得脸色苍白,语无伦次。丈夫倒没有怀疑小媳妇,说没有丢东西就好,出了贼郎官,不要怕。就这样小媳妇蒙混过关啦。

第二天上午,有村民去古墓玩,看见男石人额头多了伤疤、耳朵少了一个,就戏说男石人额头上的伤疤、耳朵是“摸婆娘”时被打掉的。

传说七:看墓人

古代大户人家的墓,都由专人看守的,这个古墓也不列外。起初墓主的儿子,在家丁忧守孝时就住在古墓边的三间大瓦房里。守孝期间,附近村民经常来看望他,他也热情招待这些村民,还时常送些吃的、用的生活用品给村民,村民也邀请他去家里做客,就这样与村民慢慢的变成好朋友了。丁忧守孝期满,他仍然去做官,安排其他家人来看墓,交代家人说:要搞好与附近村民的关系,其中有几个关系特别好的,要经常联系,逢年过节要赠送礼品给村民。家人听从他的吩咐,一直与村民保持着朋友关系,村民也经常主动地帮忙整修墓旁的树枝,清理杂草,打扫卫生,古墓一直保存完好,就这样一直延续了好多年。有一年,突发变故,朝廷改朝换代了,打仗了,墓主家族在丹阳城南姜家园的庄园被烧了,家人四处逃生。那个看墓的家人也不列外,准备跟随家族外出逃生了,临走前找到倪茂堂的一位倪姓好朋友,告诉他说:“家中出了变故,丹阳姜家园的房子被清兵烧了,人也被清兵杀了好多,值钱的东西都被抢了,我也要走了,希望你能帮忙,有空来照看古墓,房子也留给你住了”。还赠送了一些生活用品和银两给那个倪姓朋友。倪姓朋友当即答应帮忙照看古墓,并且帮助那个家人打点行装,送出村外。就这样,不知道又过了多少年,倪姓朋友,遵守诺言,一直帮忙看墓。后来又遇到长毛造反,古墓边的房子也被烧了,倪姓朋友也去世了,他临终前嘱咐儿孙们,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只要家里有人活着,就必须看好古墓,要对得起朋友。倪家后人也是忠厚本分之辈,一直遵循长辈遗愿,一代一代的传承着看墓的义务。后来啊,不打仗了,社会稳定了,老百姓生活安定了。有一年清明节,古墓边突然来了许多人,前来扫墓,只见古墓上插着杨柳枝,已经有人上过坟,墓地周边整理、打扫的干干净净。心中充满疑惑,是谁帮忙上坟的呢,族人好多年都没有来过这里了,再一想,莫非是传说中的倪家朋友的后人来上坟的啊,于是便打听倪家朋友的情况。清明节上坟的人多,向村民打听倪家朋友,由于年代久远,附近村民都弄不清楚了,不能说出是哪家人了。无巧不成书,缘分这个东西没有人能够说得清,倪家后人外出种地回家时会习惯性的看看古墓,突然看见古墓旁有许多人,好像还不认识,不是本村人,于是赶紧跑过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到了墓地,问其中的一人,你们在这做什么啊,哪里人啊。姜家后人说,来扫墓的,丹阳人。回问到:请问你是哪里人啊?顺便打听看墓人的信息。倪家后人一听高兴坏了,多少代人过去了,还从来没有看见过姜家后人来扫墓呢,当即就告诉姜家后人,我是倪茂堂人,遵守祖训,一直看守墓地。姜家后人一听也高兴坏了,激动的不得了,感激之情,由衷而生。相互之间互行大礼、嘘寒问暖,场景感人。待扫墓完毕,倪家后人主动邀请姜家后人去家里吃饭,一番客套后,便一起去了倪茂堂倪家后人家吃饭。后来两家人家就当朋亲走动,仍然拜托倪家后人帮忙看墓,倪家后人一口应承。姜家后人经济条件较好,经常送丹阳的特产和银两给倪家后人,从此倪家后人家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建国后至上世纪60年代初。上世纪60年代中期,“文革”开始后,由于两家经常被批斗,被批斗怕了,再也不敢提及此事,就这样慢慢的淡忘了,两家也断了联系。再也没有人提及看墓之事了,看墓人也被世人慢慢遗忘,成为历史和传说。

传说八:套棺

村民俗称的“小奶奶墓”,也是明代古墓,在姜宝古墓北面,距离约1里路程左右,位于陆家村陆家山,“小奶奶”是姜宝的偏房夫人,称“贺夫人”。2座古墓隔着一个张堰湖,姜宝墓在张堰湖南岸的高坡处,“小奶奶墓”墓在张堰湖北岸的高坡,相互守望。“小奶奶墓”虽然没有姜宝古墓那样的宏大规模和豪华气派,但在周边墓葬中也是首屈一指的,土墩墓比一般的墓高大许多,墓底部由石头砌成,上面堆土;周边有石头栏杆,墓前竖立着高大的石碑,依山傍水,也是风水宝地。

上世纪60年代,因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增加耕地,村民不得已,只能做对不起老祖先的事了。古墓边的石碑、石栏杆、石块等被挪作砌机灌站去了,墓地也被平整成为良田了。平整墓地时,许多村民挖了许久,才挖到棺材,棺材埋在地下很深,大概有3~4米深。起出棺材时发现:这个棺材是木头做的,很精致,四周雕刻有花纹、前面刻有个“寿”字;也很特别:特别的重、也特别的大,大约是普通棺材的2倍以上重,2倍以上大,棺材盖是普通盖的2倍以上厚,空气中似乎飘着一种淡淡的香气。好奇的村民费力打开棺材时,看到:棺材里面还有一个棺材呢,外面的棺材里放满了随葬物品,金银珠宝、佛珠、随身用品等等。清理完第一个棺材的东西后,抬出第二个棺材,这个棺材也是木头的,重的很,密闭的找不到缝隙,几乎不能打开。还好村民里有个木匠,回去拿来专用工具,忙了大半天,好不容易才将棺材盖打开。只见棺材里有个女人:容貌端庄,穿戴整齐,衣着鲜艳、华丽,犹如活人睡着一样,被浸泡在紫色液体中。有胆大之人,将人捞起,一会儿工夫,尸体开始发黑了、衣服也发黑了,大家吓坏了,赶紧的把尸体放进棺材,重新找了个荒僻之地草草埋了。

备注:套棺叫外棺内椁,用来保护尸体的,一般出现在贵族和皇室的墓葬,什么级别用几层棺几层椁是有规定的。现在保存的较好的古尸,(比如:长沙马王堆汉墓辛追夫人尸)能够较完好地保存至今,多层棺椁是起到重要作用的,这样的棺椁体系,气密性好,不利于微生物生存,能有效阻止腐败,个别的棺椁内还会加入用某些药材制成的防腐液或者粉末。再加上棺椁本身用料讲究,制作工艺精良,尤其是汉墓的棺椁,要刷好几道漆,也有效地保护了棺椁本身,强化了防腐效果。

古墓东、西方向图片原古墓旁石羊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