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

白癜风有哪些治疗方法 http://pf.39.net/bdfyy/jdsb/190423/7082970.html

一、建筑垃圾相关知识科普

1.建筑垃圾定义

建筑垃圾是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等五类的总称。指建设、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它废弃物。但不包括经检验、鉴定为危险废物的建筑垃圾。

2.建筑垃圾特性

建筑垃圾产量特点

(1)拆除垃圾:产生量随拆违力度变化,产量不稳定,不连续。

(2)装修垃圾:产生量与城市人口及发展相关,产量较稳定均匀连续。

3.建筑垃圾性质特点

(1)拆除垃圾:成分简单,以无机惰性物为主,轻物质较少。无机惰性物以混凝土块、砖类、加气块为主,占比70%-80%左右;混凝土块(含钢筋)含量较高,回收价值高;容重较高,约2.0t/m3左右。

(2)装修垃圾:成分复杂,以无机惰性物为主,轻物质较多(含塑料、木材、织物等);无机惰性物以砖类、加气块为主,占比50%-70%;灰土含量高;混凝土块(含钢筋)含量较低,相比拆除垃圾其回收价值较低;容重较低,约0.74~0.96t/m3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建筑垃圾特性与收运方式密切相关,尤其是拆除垃圾。

二、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现状及市场分析

1.拆除垃圾

国内拆除垃圾处理技术线路较成熟。原料以钢筋混凝土块为主(来料品质高),再生骨料强度大、品质好,产品运用市场好,项目经济效益好。主要存在问题是项目整体简陋、缺乏完善工程设计,环保问题严重,作业环境恶劣、粉尘及噪声污染严重。

2.装修垃圾

目前装修垃圾资源化处理厂极少,多为临时或中试实验性质,多数工艺流程仍然为拆除垃圾处理工艺,分选效率差(以人工分选为主),产品品质较低,销路不乐观,经济效益差(没有政府补贴无法运行);生产线故障率较高、作业环境恶劣,粉尘及噪声污染严重。

由此可见,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水平相对较低,急需推进工程化项目落地,解决原来人工分选强度大、环保措施不足、资源化品质低的问题。

三、建筑垃圾破碎处理的一般流程

1.预处理

建筑垃圾原料建议先进行预处理,包括(可选)采用液压锤将过大块料减小,将过长钢筋剪断、防止损坏传送皮带,分拣去除大块杂物等。

2.破碎

采用颚式破碎机、反击式破碎机等对原料进行破碎,该工艺可快速破碎建筑垃圾,分离其中的钢筋。

3.除铁筛分

破碎后的建筑垃圾通过除铁器将钢筋等铁质金属分离,砂石料通过振动筛形成不同规格的成品砂、石,少量未达到细度要求的物料返回建筑垃圾破碎机重新加工,形成闭路循环,保证成品料的品级要求。

4.粉磨

该建筑垃圾破碎工艺流程是可选的,如果用户所需成品为粒度更小的粉料,可采用磨粉机对破碎后的建筑垃圾进行进一步加工。

四、世界各国如何处理建筑垃圾

1.美国

美国注重从源头上限制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促使各企业自觉寻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途径。如其住宅营造商协会推广的“资源保护屋”,墙壁用回收的轮胎和铝合金废料建成,屋架所用的大部分钢料是从建筑工地上回收得来,而板材是锯末和碎木料加上20%的聚乙烯制成的。

2.荷兰

荷兰工业建筑的重要副产品是筛砂。由于砂很容易被污染,其再利用是有限的。针对于此,荷兰采用了砂再循环网络,由拣分公司负责有效筛砂,即依照其污染水平进行分类,储存干净的砂,清理被污染的砂。

3.日本

日本十分重视建筑垃圾的可再生循环利用,将其视为“建筑副产品”。如港埠设施,其他改造工程的基础设施配件等,都可以利用再循环的石料,代替相当数量的自然采石场砾石材料。

4.韩国

韩国政府年制定了《建设废弃物再生促进法》,明确了政府、排放者和建筑垃圾处理商的义务,对建筑垃圾处理企业资本、规模、设施、设备、技术能力等也有相应的要求。其中对建设工程义务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范围、数量和违规处罚方式也进行了规定。

5.德国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循环经济立法的国家,其于年制定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年被修订)在世界上已有广泛影响。年至今,德国的建筑垃圾再生工厂已加工约万立方米再生骨料,并用这些再生骨料建造了17.5万套住房。据悉,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建筑垃圾处理厂就在德国,该厂每小时可生产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

五、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展望

1.政企协同,资源再生新征程

自年起,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和利用行业利好政策密集出台,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和利用不仅迎来前所未有的市场契机,更是迎来了名副其实的“政策年”。近些年来,伴随着政府推动力度的加大,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和利用切实落地,在不远的将来会彻底摆脱“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

2.推进再生产品应用政策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产品包括再生骨料、塑料、木材、废铁/有色金属等。其中再生骨料可用于生产再生砖、砂浆、混凝土等建材的原料,或者作为回填或基层材料,木材可用于RDF的原料,塑料可作为塑料粒子,废铁/有色金属可回收利用。目前在再生产品品质得以保证的前提下,急需出台合理的政策支持再生产品的推广应用。如为了推广装配式建筑,规定项目建设的装配率要求,可以借鉴该经验,项目建设设定再生产品的最低使用率。

3.在分类投放环节,意见强调,推行分类处理

将建筑垃圾分为工程渣土、废弃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装修垃圾五大类,并以末端资源化利用处置为导向,推进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装修垃圾等进一步细分,畅通分类处置渠道。

4.再生产品多元化

可以依托高校材料学原理及现有建材厂家,开发组合型墙体、条板、再生围墙等新型再生产品并形成标准,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的适用范围和经济性。

六、北京冬奥场馆建设为建筑业降碳提供思路

北京冬奥会在低碳建筑方面,最大限度利用已有的运动场馆,“水立方”变身“冰立方”,并且所有新建室内场馆全部达到绿建三星标准,有4个冰上场馆在奥运史上首次采用二氧化碳制冷剂,可以说是突破性技术的应用。

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国家游泳中心冰壶赛场“冰立方”的总设计师郑方介绍,建设团队主要从新建和改造场馆这两个维度来实现北京冬奥会“碳中和”和可持续性的目标。在场馆微观层面上,采用轻型结构和智慧建造,尽可能少地使用材料。通过智慧场馆建设和运行,提升场馆运行的科技性能。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林波荣认为,低碳技术创新是实现建筑领域高效减排的关键之一。他同时强调:“能效提升是实现建筑领域零碳甚至零排放最迅速和最具成本效益的手段之一。”林波荣表示,一方面,节能不等于减碳,如果采用高效燃气设备,有可能是节能的,但是会产生直接的碳排放。另一方面,减碳不一定节能。在建筑中提高光电、风电等绿电比例,建筑用能并没有更节能,但却是减碳的。因此,需要与更多市场、金融机制结合起来,兼顾节碳和节能。

“北京冬奥会明确在基准线排放和实际碳排放核算时,活动水平全部采用实物量指标,这就是科学实现‘碳中和’重要的经验。”林波荣说,未来一定要进一步使用数据决策、数据管理、数据创新,提升建筑领域与碳排放节能有关的数据价值,让数据流动起来。充分利用能耗限额、绿色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数据平台,建立能耗与碳排放数据对标与披露机制,甚至为未来城市与城市之间碳交易对标提供一定的支撑。

文中部分资料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7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