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槐树是一种很普通的树种,而且是普通的不起眼的那种。
洋槐树区别于我们本土的家槐,既然它带有一个“洋”字,那它一定是外来物种。不错,洋槐树是19世纪清朝时期引入中国的,由于它适应性强,繁殖快,很快在全国各地种植开来。
在我印象中的家乡,洋槐树确实是遍布漫山遍野,甚至沟渠路边、房前屋后都是高大旺盛的洋槐树。
那时的洋槐树可是农村三大“救命树”(洋槐树、榆树、柳树)之一啊。
每年春天青黄不接时,洋槐花开了,那真是儿时的美味呀,生吃香甜香甜的,吃够了拿回家,妈妈会做成槐花饭,哄饱一家人的肚子。槐花吃光了,那槐叶也长大了,再撸槐叶回家蒸着吃…
对洋槐树,我们是抱有特殊感情的,虽然它是外来物种。但玉米、地瓜又何尝不是外来品?关键时刻它们是救了我们的命的。
但偏偏大多数人一边吃着洋槐花,一边说洋槐树是废柴、是烧柴,顶多做个顶柱垫木之类的。这种说法由来已久,大概从其引种后不久便有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查询总结了一下,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1.“”洋槐树”中一个“槐”字,犯了人们的忌讳
“槐”字,“木”与“鬼”组成,所以槐树被称为“鬼树”,属阴木,邪气太重,这在农村是大大不吉的。
过去有许多说法,“桑枣杜梨槐,不进阴阳宅”、“头不顶桑,脚不踩槐”…
比如槐木不上梁(鬼上房),槐木不做床(鬼压床),槐木不做大家具(阴气重)等等吧。
其实,这都是迷信,但有的地方就不在乎这些,一样盖房做家具,一样做大床,人家还有“怀(槐)抱子,脚蹬妻(漆树)”的说法呢。
不过,有执念心不安,不用就不用吧,心安即是幸福,反正也有许多可替代材料不是。
2.洋槐树的纹理比较特殊
洋槐木板材的表面纹理看似行云流水,通透分明,有一种天然的纯真美,但是它的纹理线条粗旷豪放,不细腻。
同红木对比,洋槐木缺乏凝重富贵的感觉,甚至还比不上水曲柳。
当然,这个原因放在现在比较符合,毕竟人的审美标准上来了,但在过去这个原因就比较勉强了,那时人们大多还是实用至上吧?
3.洋槐木气味太浓烈
气味浓烈?你吃洋槐花的时候怎么不说!
不过气味真的不太好闻。
大家知道,洋槐花味道香甜,但是你要折断树枝,便会散发出一股浓浓的气味,而且越向下味道越强,树干味更浓,树根最烈,刺激鼻子的那种。
洋槐木的这种气味似类似油漆或稀料的味道,有的人受不了。
所以,洋槐木做好的家具一样会散发这种气味,吸入后会让人不适,头痛、眩晕、呕吐,甚至做恶梦,这又加剧了迷信色彩。
4.洋槐木生虫厉害
洋槐木真的爱生虫,我清清楚楚地记得。
小时候爬上树的时候,树干树枝上重重叠叠地挂满了一种指甲盖大小的虫子,黑灰色的,还一动一动的,很恶心的,能把有密集恐惧症的人吓个半死!
没有不生虫的树,但洋槐木干后照样生虫。
好好的木头,忽然密密麻麻地开了许多针眼大的小孔,粉末状的木屑淌了一地。恭喜你,那是粉蠹虫或粉茶柱虫在你家落户了,还准备千秋万代呢;
晚上听着有木头敲击声?哈哈,别害怕,那不是木鱼声,那是长蠹虫或天牛幼虫磨牙呢。还是恭喜你,你又多了会打更的伙伴了…
熟视无睹,充耳不闻?那再恭喜你,你的房梁或家具要变酥粉面包了…
5.洋槐木硬度大,加工困难
有人说,什么邪性不邪性的,我不怕,做就完了!
果真如此吗?你要知道,洋槐木硬度极大,加工极其困难。
过去木匠活全靠人工,伐木、锛料、解板、锯料、凿孔、刨光样样少不了。
就说拉大锯解板料吧,一棵3米长、腰围粗的槐木,两个徒工要拉近10天才能解完板料!关键是木料太硬了,两个人你来我往累得筋疲力尽,就是不见效果。停1个小时要刷洗一回锯片,不然干不了活,等解完料,大锯也废了…
然后用二锯破料,也是两人,还是累个半死,解完料,二锯子也废了…
后面一样不轻松,凿完孔,废凿子;刨完光,废了刨子…
这活不好干呀…
后来有人耍点小聪明,为了省点事,不造隼卯,直接用钉子钉,结果钉子砸弯了——根本钉不进去!下好的料全废了,师傅那个骂呀…
再后来农村有了解板料的大型带锯,按说这没事了吧?但人家老板一听说是洋槐木,坚决不做这个买卖,因为太损害锯条了,还危险…
这个是真的,我信。
6.洋槐木容易开裂变形
洋槐木不但质地硬、纹理粗,其木质中还含有油性的胶状物。
这种胶状物既使木质中的水分蒸发干净了它也依然存在,而且它极其缓慢地散发,这个过程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然而洋槐木在胶状物散发的过程中会慢慢变形、开裂,引起形变,特别是吸水受潮后这种形变更厉害。
这就是农村中说的洋槐木不“死性”,也叫“走解”,也就是稳定性差。
你想啊,盖好房屋没几年屋顶就高低不平漏雨了,你恼不?好好的立柜或衣橱说扭秧歌就扭秧歌了,双门大开,关都关不住,你不会再整个花鼓一起嗨吧?
7,重点来了,老木匠心里更有话要说
“干槐湿柳,木匠见了躲着走”,什么意思?老木匠心里有底。
前面讲了,槐木难加工,而且还极易开裂变形,这个事在老木匠们心里都亮堂的很——这种活不好干,能不干就不干!
你想啊,这活能累死人,多干就得多吃,这得费多少粮食啊;
硬活硬干损工具,这都是钱啊;
同样做一种家具,用洋槐木料要多费好几天,这么多工钱咋算啊;
还有,做好了家具没几年开裂变形了,这咋说?多用了工日,自己受了损失,人家还不高兴。众口铄金,以后咋混,是技术不精吗,以后谁还找你做活,我还想着收几个徒弟呢,这不都黄了嘛…
累人、费工、损工具、损钱粮,最后还不得善后。找谁说理去?算了,以后再遇到这活,那就大活细活不接,小活粗活应付。
因此,如果用槐木料的话,一般的木匠不愿接房梁、大家具类的大活细活,因为大物件变形明显,影响大局,细活也需要美观。——重要的是有个“木+鬼”呀,还生虫子,要不咱不做了?嘻嘻…
而粗活小活一般没事,只要单块木料不超过2米,如做个桌子、凳子,变形不大;做个地排、小推车,有点变形也不影响使用,美观不重要;做马桶、纺车、农具把,都是小物件,更没事了…
对了,还可以给自己做些刨床、锯架、斧头把…哎,不是有“木+鬼”吗?——嘻嘻,小活,小活,不影响大局,不影响…
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打油诗:
洋槐老槐同为槐,可惜不是同类材;
老槐能作好家具,桌椅床柜家里排;
木质硬挺好雕塑,逢干遇湿不易坏;
洋槐丝细斜劲大,茎干易裂茎湿歪;
生来一身蛮横劲,营造家具非干材;
木匠师傅识百料,批作农具巧安排;
不为无故抛其物,有时亦作小料裁;
花纹虽细徒虚表,不堪大用是烧柴!
高人,诗里咋就没有提“鬼”呢,有意思吧?这是谁创作的,到现在我也不知道。
好了,我们叽叽歪歪地说了一通,那洋槐树真的百无一用或者一无是处了吗?不!
不管你信不信,经过正确的加工方法,洋槐木会变成高档的木材
真的假的?——是真的,以前的老木匠师傅都会做,而且也做过!
慢!我转转弯…对了,既然有方法让洋槐木转良,那老木匠师傅怎么不愿意做洋槐木的活呢?
答案是:费工费力更费时,而且等不起啊!
好吧,往下看就明白了——
要想洋槐木转良成高档木,过去老木匠都会采用水浸法(农村叫“杀水”)处理,具体过程是:
把采伐下来的洋槐树修枝去杈变成圆木,然后把圆木浸没到水底,如河沟池塘都可以,注意不要露出水面,最好避光踩到泥里,最少保持三年。
三年后捞出圆木,扒皮洗净,放到阴凉处自然阴干,千万不能曝晒,这个过程一般也要三年,至少也要一年。然后,洋槐木便脱胎换骨,身价倍增了。
为什么呢?洋槐木经过长年浸泡,整体呈酸性,体内的虫子及虫卵都被杀死,微生物也受到抑制,故可常年不生虫不腐化;经过浸泡,木材纹理变得厚重深沉,品质高贵;更重要的是,经过浸泡,原木内的油性胶状物加快渗出,木材纤维变得结构匀称、稳定,受力均衡。
一泡解千愁啊,纹理、气味、吸湿变形、生虫防腐等问题都解决了,而且还有弹性易加工。
但这个处理过程太复杂费时,效率低,许多人都宁愿放弃这个工序,也不接这个活。
你想用松木不好吗?松木具有漂亮的天然纹理、特殊的香气、硬度强、不变形,所以洋槐木还是倍受冷落。
洋槐木就这样被埋没吗?不!
科学的工厂化加工,使得洋槐木被大量的开发利用——蒸煮法来了
蒸煮法一般采用水煮,大体过程是:把洋槐木温水浸泡一段时间,接着装入蒸煮设备缓慢升至高温,再闭气保温,然后冷却浸泡,最后烘干备用。说的挺简单,但操作起来挺精细的。
其实蒸煮法就是老木匠水浸法的强化版,只不过水浸法要用好几年,而用蒸煮法几天就完成了。通过蒸煮,消除木材内的油脂及单宁物质,木材颜色加深,应力消除,不变形不开裂,可塑性强,并杀虫除菌,千年不腐。
用处理好的洋槐木做家具,那绝对是上档次,甚至好过许多种类的红木家具。
说起别不信,我们从欧洲进口的许多高档家具都是用洋槐木制作的,而且价格高昂,一般真正的洋槐木家具价格大致要四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这就有点悲哀了,一方面国内大量洋槐木被低价值处理,一方面却高价购买别人的洋槐木成品。
为什么会这样?加工工艺上不去呗!
不是洋槐木“材”而没财,是我们“材”而没才,最终没财!
好在我们国内企业也在奋起直追,不断地改进木材处理工艺,同时加强家具的制作工艺,我们的洋槐木家具也日渐成熟,许多产品也不断地推向市场。
真心希望有一天物美价廉的洋槐木家具走进千家万户。
末了问一下:你吃过洋槐花吗?你吃过槐花蜜吗?——现在你还怀疑洋槐木的价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