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正值烟叶采摘、烘烤的季节。 记者走进北部五乡镇南开乡,放眼望去,成片的烟叶长势喜人;烤房内,轻烟缭绕;烟农家中堆满了黄灿灿的出炉烟叶,到处呈现着丰收的喜悦…… 烤烟一直是南开乡重点发展的特色种植产业。今年31岁的刘艳从年开始种烟。有着7年“烟龄”的她靠种植烤烟走上了致富路,每年仅种烟收入近20万元,如今是烟叶合作社的社员之一。 作为当地烟叶从“土烤房”到生物质燃料烤房的“见证者”和“实践者”,在刘艳的记忆中,烘烤烟叶不是用煤炭就是用电,既费燃料又费钱,还花大力气,最要命的是到处搞得乌烟瘴气。 可喜的是,从今年开始,刘艳使用生物质颗粒燃料烘烤烟叶。看着刚烤出来的一炉金灿灿的烤烟,说起生物质燃料烤房的好处,刘艳赞不绝口:“现在一天只需要架一次火,升温稳定也不需要掏炉子,没有灰和渣子,干净卫生,而且点火简单,也不需要有人一直守着,这种烘烤方式,既环保省钱,又省时省力。” 在南开乡合兴村,一栋坐落于重重烟田之间的标准化厂房格外引人注目。厂房里,几名工人在生产线上忙个不停,刘艳使用的生物质颗粒燃料由此生产。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为了延伸产业链,南开乡和“”决战工作队牢牢把握产业“八要素”,积极争取六盘水“‘三变’+现代烟草绿色循环科技示范园”项目落地南开乡,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探索走出一条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可行之路。 “生物质加工厂是我们烟叶科技示范园的子项目之一,另外还在规划建设生物有机肥堆制发酵工场、农地残膜加工厂、食用菌棒加工厂等10余个项目。”刘艳说,“园区一期已建成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用于生产生物质颗粒燃料,设计年产1万吨以上,于今年5月底开始生产,项目投产后,实现了全乡烟地秸秆回收利用。” 据刘艳介绍,新型颗粒燃料由烟秆、秸秆、废木材、农残膜等材料加工而成,相比传统燃料煤炭,这种燃料不仅易于存放,而且干净卫生、引火快,达到低碳、生态、绿色、环保的目标。对烟农来说,最大的好处在于既能减工降本,还能提高烟叶品质。 “打造绿色产业园区,我们将日常生活、拆违除杂中产生的废旧木料,农作物秸秆等进行搜集,按照元/吨的价格运到生物质颗粒加工厂,这样,既减少了环境污染、清洁了田间地块生态,又提高了烟叶质量、增加了烟农收入。”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南开乡“”决战工作队第一副队长蒋承礼说,“循环利用,实际上是通过种植烤烟、入股分红、参与务工等多渠道助农增收,引领乡村振兴。” 实际上,这是南开乡采取“‘三变’+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模式,通过整合财政扶贫资金、大连帮扶资金及烟草部门捐赠资金万余元入股生物质颗粒加工厂,精准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增加贫困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上的比重的一大成效。这意味着,按照入股资金的6%保底分红,南开乡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余元。 这一绿色循环项目建设投产,南开烤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南开烟叶收购线,包括南开、保华、青林三个乡镇,今年共种植烤烟亩,种植烟农户,目前烟农几乎都使用生物质颗粒烤烟,预计实现产值万元、实现户均收入13.5万元,有望带动0余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南开乡烟叶合作社技术员朱广兵说。
张兰编辑谢勇勇编审陈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