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故事我来读:郝延梅
小时候看京剧《汾河湾》或者《玉堂春》,觉得柳迎春和苏三活的太憋屈了。土窑洞一定很矮,出入都得做一个弯腰低头的动作,想那寒窑里定是黑暗与潮湿的。
后来去陕北插队,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陕北窑洞不但颠覆了我们以前对窑洞的种种偏见,而且让我们领略了一种崭新的人居观念。
窑洞一般分为土窑洞和石窑洞两种。
土窑洞大多选在坐北朝南的山坡上,先开出一片平地,然后依山势削出一立面,接着用老镢掏洞,洞是椭圆形的,进深依需要而定,长的约两丈许,短的也在一丈六、七。洞的高矮在六七尺左右。洞打好了,抹两遍麦秸大泥,有的还挂一层白灰膏,看起来雪洞一般,十分敞亮。进了窑洞左手是一条大炕,炕头是青石板砌成的柴灶,烧火时烟顺着烟道通过大炕,再由窗外的烟筒冒出,这样饭做好了,炕也暖和了。窑掌上还开出小洞,所谓“大洞套小洞”,一般用来盛放粮食,另外窑洞的地下还挖有地窖,也是用来储粮储物的。
支持土窑洞的是一种黄土高原上特有的“立土”,不怕风蚀雨注,经年不坏。在陕北,住过几辈人的窑洞比比皆是。
土窑洞里只有门窗是木头的,木窗棂上雕着花,新窑落成时还贴上大红的剪纸,透着喜兴。讲究一点的人家还在窑口镶上一层石砌的门脸,更透出几分严整和富裕。
老照片:延安插队知青和乡亲们建知青窑
点击视频可放大观看
土窑洞的优点很多,首推是物美价廉。物美指的是冬暖夏凉。严冬时节,白天阳光普照,窑洞总是暖洋洋的;夜晚,门窗一关没有一点漏风的地方,加上用了一天的柴灶早把炕烧热,全家人围坐在炕桌旁吃饭,聊天,孩子们则在油灯下赶作业,真是其乐融融。不过,那个时候,农民人多缺粮,晚饭只能吃面少菜多的“和面”或稠粥,饭罢就早早睡下了,一免肚饥,二省灯油。
酷夏时节,尤其收麦子时,人人汗流浃背。这时只要走进土窑洞,“唰”地一下汗就下去了,一袋烟之后,浑身清爽异常。傍晚,山风拂动,窑洞内外蚊蝇全无,晚上睡觉还要盖被子呢。
再说廉价,打一眼窑洞主要的投入是劳力。靠着乡亲们互相搬工,不用花工钱,只要备下饭菜即可。乡里多有打窑能手,只见他们抡起老镢上下翻飞,一天就能推进数尺,不出几日一孔新窑即可落成。打洞掏出的新土细腻而洁净,用来铺垫和扩大院子的面积。只有做门窗的木料要花点钱,好在破费不多。
窑洞不用维修,新窑落成就踏实住去吧,绝无漏雨进风之虞。住上几年后,再抹上一层麦秸大泥,挂上一层白灰膏,便又整旧如新了,总之土窑洞处处体现着一种生态和绿色的观念,展示了一种现代化的人居理念。
农家的土窑很少打一孔的,一般成龙配套的打上好几孔,有的住人,有的储物,有的做磨房——内置石磨或碾子,用来加工带壳的粮食。讲究一点的还配有卫生窑,供家人如厕。
我们曾经造访过镇上一位老中医的家,他家建在半坡上。坐北朝南的五孔窑洞虽然没有镶石面,但窗明几净分外清爽。中间的三孔窑洞里面是相通的,青砖墁地衬着雪白的墙,尤其是那两架装满医书的书柜和一张硕大的老式书桌,传递出一种古朴的书卷气。老先生年过七旬,鹤发童颜,在此地悬壶行医几十年,口碑甚好。
知青记忆:甘谷驿古镇老街
点击视频可放大观看
老先生很好客,热情地领我们在窑里窑外转了一圈,小院宽敞洁净,周边种着花草,一棵老柳树摇曳其间。院子里洒了清水,窑洞前摆放了小桌和小凳,于是我们和老先生聊起家常。正是暮春时节,夕阳给小院洒满了余晖,清风拂柳,花香阵阵,呷着清茶,放眼望去,向南可见群山环抱,延河逶迤其间,像一条缎带缓缓向东流去,近看,残破的土城墙就在脚下,城里街道纵横,屋舍俨然,车辆从东西两个城门洞之间穿过。
据老先生介绍,这里在明、清时原本是驿站,后来逐步发展为一个大集镇。土城墙的修筑不会晚于清乾隆年间,城墙高两丈许,宽约丈余,完全用土夯筑,坚固异常,从未坍塌过。不知从何时起,有人在土城墙上掏洞并住下来,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土城墙上的窑洞鳞次栉比地连成一片,成为镇上的一大特色。
本文作者:知青唐国英,男,曾在甘谷驿东大队插队落户、甘谷驿中学任教,后到韩城煤矿工作、任教,回京后历任中学教师、大学讲师、副教授。
唐国英酷爱文学,对曾经养育他的陕北、延安、甘谷驿的山山水水以及善良的乡亲充满眷恋。这篇文章是他在重病期间完成的。
诵读:郝延梅,年在子长油矿参加工作,曾担任播音员。现在延长石油管道运输第三分公司永坪输油站担任党支部书记。
回忆老矿岁月延长油矿人的业余文化生活/视频中女主持人系诵读者郝延梅
(点击视频可放大观看)
致在这里工作生活奋斗过的人们!
《插队在延安》
——延安县插队知青纪事
栏目策划:王琦张庭学
你的故事我来读:郝延梅
视频收集:张庭学
本期编辑:李红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