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ldquo五不起屋,六不迁居,七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少的民间俗语。俗语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经过古人口口相传而来,虽然它只是流传于市井之间,但是它的内容浅显易懂却又发人深思,反映出人们生活中的经验和美好的愿望。

今天要说的是“五不起屋,六不迁居,七不出门,八不归家”,民间流传的这句俗语有道理吗?具体都有什么意思呢?

五不起屋

“五不起屋”的意思是农历五月不宜盖房屋。其实在《风俗通义》这本书里,就有“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的说法,听起来略带一点夸张。五月在古代一些北方地区被称为是“恶月”:“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盖屋。”五月的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比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就表达了驱邪辟瘟的美好愿望。五月是个多雨的时节,南方有梅雨季节的说法,古时盖房没有现代牢固,主要有土坯房、草房等等,主体架构也是以木头为主,一到下雨天,土坯凝固得慢,根本就架不住雨水的冲刷,榫卯结构的木料也会因为雨水的原因变形,影响使用。此外五月份恰好是家里的陈粮已经吃完了,新粮还没有成熟,可谓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此时粮食不多,并且农田里的农事也是非常忙碌,抽不出来人手。

六不迁居

“六不迁居”意思是农历六月份不宜搬家。古代社会对于搬家是非常讲究的,古人对于自己的故土有着特殊的依恋,“背井离乡”被当作是人生的一大苦事。为了让孟子能专门读书,他的母亲前后搬了三次家,最后搬到学堂边住了下来,孟母三迁的典故也说明了搬家的不宜。古代除非是做官上任,或者是做生意等等,一般是不会搬家的,古代的交通不发达,没有汽车飞机,如果搬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家里的很多生活用品就会被丢弃。尤其是农历的六月天,是个酷暑时节,六月搬家时路途遥远,那些背负重物的搬家之人肯定是吃不消的,古人一般会选择气候温和的季节搬家。

七不出门

很多人把“七不出门”误解为农历初七这一天不出门,其实是出门前,有七件事没办好不要出门,即柴、米、油、盐、酱、醋、茶,俗称开门七件事,是老百姓家庭中的必需品。“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清淡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这是唐伯虎在生活陷入窘境时,写的一首诗,他连生活必需品都没有了。在古代社会奉行着“男主外女主内”,受到古代交通条件的影响,家里的当家人出远门时,往往需要很多天才能归来。为了让“后方稳定”,当家人在出门前需要把家中的必需品备齐,虽然现实,但也是一种平淡的幸福。

八不归家

“八不归家”也不是初八不能回家,而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件事没有做好不要回家。在古代社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被称为“八德”,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出门在外,违背了其中的任何一条就是属于有辱门风,不但自己品行受到别人的谴责,甚至还会牵连到自己的家族。古人对于故土有着很深的感情,就算在外面混得再好,也想着落叶归根,不让回家可以说是非常严厉的责罚了,由此可见古人对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条做人准则的重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