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新闻网讯那边厢,电锯在切割木料;这边厢,老木匠在敲敲打打。60岁的孙亮远与老伴忙得不亦乐乎。入冬之后,农村家具销售迎来旺季,老夫妻在忙着完成“订单”,木料和家具堆满了半个院子。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家棺材铺。
孙亮远家住平邑县柏林镇北乔村,不到20岁就入行做木工,主要制作犁耙、小推车、门窗房梁等,后来还练就了打制柏木棺材的好手艺。按当地习俗,死人须入棺下葬,所以孙亮远不愁没客户,遂将柏木棺材确立为主业,一直占据着当地的“卖方市场”。
近年来,移风易俗之风愈刮愈盛,柏林镇逐步完善了关于丧葬改革的10项规定。全镇老人去世后,不置棺木,不破大孝,不吹鼓奏乐,不扎纸人纸马,丧葬场由原来3天合并为现在的1天,全部仪式由各村的红白理事会义务操持。这样一来,每个丧场至少节省开支一万元,这其中仅棺木节省的费用就有三四千元。
节省了时间和钱财,群众对移风易俗拍手称快。但是,孙亮远却失去了用武之地。急得手痒的他灵机一动,将店牌中的“柏木棺材”改为“柏木家具”。除了普通家具,他将柏木家具作为自身特色,主要环节采用手工操作,不刷亮油不上漆,打制一件往往需要几天甚至十几天。他制作的柏木小方凳、太师椅等等,放在屋中发出自然的芳香,吸引了一些“小众客户”。
“一张饭桌元,一把太师椅子多元,一个月纯利润四五千元。”孙亮远说,制作家具的年收入比制作棺材至少要多出1倍。
临报融媒记者薛红霞通讯员郭继团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