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很忙,机缘巧合之下,一口气参观了三处木作场所。这三处分别是:72岁老艺人的蜗居,现代工业化家具企业,和专门制作航模螺旋桨的私人定制工坊。他们分别代表了木作行业三种主流运营模式:传统手工、规模化生产,以及小众领域的私人定制。
今天我们就聊一下这一天的见闻,顺便谈一下感想,希望能给那些还在寻找出路的木工玩家以启发。
01传统——72岁老匠人的创新与坚持
刘师傅今年72岁,他的工房位于一幢老旧居民楼的一楼。总面积估计有四五十平,但大部分都被各种木料占据,只留下几平米的空间干活用。房间里昏暗逼仄,我去的时候,老爷子正光着膀子刮一块黄菠萝木板。刘师傅很热情,听到我的来意,就翻箱倒柜地把作品展示给我看。
刘师傅的作品很特别,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的话,应该叫镶木雕刻。就是在木板上挖出一公分深的凹槽,然后根据构图,将各种颜色的木块镶进去,再雕刻出形状。
我不太确认这种技法是否属于传统木雕的范畴,但据老爷子自己介绍,他没有什么家传,这种技法完全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
虽然不确认刘师傅的手艺是否传统,但我却仍然将之归结于传统匠人之例,主要原因就是老爷子的观念十分传统,非常具有代表性。
参观的时候,我曾反复请教,某幅画都采用了哪种木料,老爷子却含糊地回答不出来。后来经同行的另一位老爷子介绍我才知道,老爷子对许多事情都……你说糊涂也好,不关心也好,反正就是没啥概念。
首先,他不会任何榫卯,也就是说他不会做家具,所有的画框,都是由他的合伙人雇人制作的。
其次,他从不买木材,合伙人会不定期地把成品收走,然后送一些木材过来。我简单看了一下,基本都是边角料。比如楠木阴沉木的黄料和绿料,做底板用的老樟木和松木箱子,各种树头等等。
第三,他对作品的价值也没啥概念,雕成一半的作品比比皆是,完成度较高的也缺乏打磨,再别说上油上蜡了,可以说完全是随性创作。据说这些作品都需要合伙人雇人做最后处理。
第四,他从不买工具,传统的刨子和锯一用就是几十年,雕刻刀是自己用刨刃改的,线锯也是最传统的那种竹片锯弓。最关键的是,老爷子也好,同行的另一位老人也好,他们都以不用任何电动工具而自豪。
所以我说,刘师傅的传统,不在于手艺是否传承了传统技艺,而是他在精神上始终坚守着传统手艺人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
这是他最引以为傲的一幅作品,左上角的题字还没做,打磨也没完成,仍然是半成品状态,看样子已经半成品好久了。
屋里实在太暗,地方又小,打磨也不太到位,拍出来的照片只能这样了。不过仍然能看出构思的巧妙和细节的丰富。
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我当时随口说了一嘴:红色花朵用红檀血檀或是酸枝表现力可能更好一些。没想到老爷子一脸的茫然,显然对这些木材没啥概念。
这是老爷子的另一个代表作,名为《一团和气》。画板已经发霉了,仔细看,画中实际上是三人,分别是右向露左脸,左向露右脸,以及正向露全脸。就像上面的文字所注,寓意儒释道三家忘记分歧,抱团取暖一团和气的样子。我想这应该是老爷子心目中最基本的世界观吧。
在聊天的过程中,老爷子最常说的一个词就是“研究”。镶木是研究出来的,雕刻也是研究出来的,现在正在研究如何利用树瘤做更好的表达。
再分享一个技术细节:在作场景表达时,他会考虑木材的纹理走向,充分利用自然纹理来做立体表达。
比如这块黄菠萝木板,他会按照红线来剪裁,用木材的山形纹来彰显树干的轮廓。这点大家可以借鉴一下。
由于刘师傅的工作间实在难以落脚,走马观花之后与之约定,有空收拾一下,我再过来拍一个视频分享给大家。感兴趣的朋友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