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原创文章
石磙
(团陂朱新平)
“石磙”有着我童年的记忆;是我忘不了的“乡愁”。如今,它静静的卧在荒草丛中,无声无息的诉说着它的经年过往。
据专家考古发掘出的石磙,推测为汉代时期用作农作物脱粒的重要工具,距今已有余年的历史。
石磙的选料非常讲究,一般石料是无法制作,必须是硬度强,体积大,无裂纹,无经纬碎线的青石材料。在没有机械加工石材的年代,制作石磙完全靠的是熟练石匠师傅的多时不辞劳苦的千锤百炼,精敲细打,反复的切磨刻削;不能出现凹凼、沟槽,才算成功的好石磙。否则,一锤不慎,前功尽弃。
石磙呈圆柱体,一头大一头小,两头打有磙眼,重几百余斤。但也有根据石料的选择及使用场所的不同,型状一致,大小不一。石磙一头大一头小的用处在于易掌控旋转重心,转圈不跑偏,不离位,自然磙畅,方便人站在稻场中间牵牛拉磙,使人、牛减少疲劳、耗力,不撞脚。
石磙必须配上盘架。盘架同样是选择硬度强,纹理密细,耐磨损,不易腐烂,经久耐用的上好木料用材。磙盘架两边稍翘,中间有轴承插在磙眼,利于石磙的磙动。一边两头载有系缰绳的拉钩或穿洞。当年制作一套石磙和磙盘架不易,比水车、犁耙耖錾等农俱较难,耗费不少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农民对此如同土地一样的十分珍重。
石磙历史悠久,它见证了人类农耕社会的发展史;农民种田不同时代的兴衰和变革。有着对农耕闲忙和农作物收成丰歉的知晓。特别是经历了以生产队为基础的大集体年代农业丰收的热闹场景和分田到户初期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农作物大幅度的增产增收,为粮食颗粒归仓立下了汗马功劳。
大集体年代,队队都建有宽阔的稻场:丘林地带在畈中朝阳高处;山区多在山头山嘴。地势高利于晒场好,借助风力扬尘去杂。有稻场必有石磙,二者紧密相连。
农作物丰收时节,稻场周边堆满了大小不一的草头摞堆,最高的摞到11至13步梯高。草头摞堆是个技术性的活儿,多是有经验会摞的人担当此任。石磙卧在一傍默默的守候,急切的等待发挥它的应有作用,体现它的价值。
夏季以后,油菜籽、小麦、稻谷、玉米、大豆、高粱等颗粒农作物逐步成熟,相继陆续登场。此时的天气阳光似火,高温燥热,打场就是要这样的晴好天气。上午将成熟登场的作物厚厚的铺摊在稻场上,其间经过几次的翻动,曝晒,中午时分基本枯干焦燥,正是抢抓碾压的关键时刻,能够事半功倍。
打场人不顾高温燥热,汗流浃背的牵着牛,梆上轭头缰绳,将磙盘套在石磙上,跟着牛、磙中间傍边,不露空挡的一圈套一圈、一环扣一环、一碾压一碾的让牛不快不慢的拖着石磙顺势来回碾压。快了磙盘撞牛脚,慢了惯性不足使牛费力。头遍的农作物禾草坚挺,牛最吃力,碾压过后禾绵草瘪,石磙转得更加轻松磙畅。接着一群妇女紧跟其后挥举梿枷拍打。石磙发出吱呀吱呀的叫声;梿枷发出拍拍的打声,有节奏的互动交响,好似一场动听的丰收乐曲。
一般经过两个回合的碾压、拍打,干焦的农作物颗粒基本下场,再把禾草撬开捆扎,灰土、渣沫扬干去净,最后一道工序用风抪摇吹过沥。一堆堆油黑的菜籽、白里透红的小麦、金黄的稻谷分场次的呈献在眼前,让农民感受到辛苦的劳作,终有丰收的回报,喜在心头,笑在脸上。
太阳西下,晚霞夕照。石磙降温,恢复了石料不吸热原有的冰凉,劳作一天的农民坐在上面有说有笑,精神惬意,疲劳顿觉消失。此时,小孩放学回家,稻场成为他们的活动场所,石磙成为他们的玩具。小孩们围绕稻场追赶跑跳,在大人的看护下,推石磙、捉迷藏,尽情的玩耍,增添了欢乐的童趣。
分田到户初期,机械化农俱还没有普及,大小稻场塆前屋后处处都是,石磙显得更加紧俏、忙碌,成为农村丰收下场惹人高兴的一道靓丽美景。
农业随着机械化的普及,石磙成为了历史,渐行渐远,它对农民劳作的贡献功不可没,值得记念。由此想到,做任何事情,应象石磙那样沉沉稳稳、实实在在的不跑偏,不离位,始终围绕中心转,围绕事业干。
朱新平年4月8日写于农村老家。
作者往期文章推荐
团陂朱新平:追忆“农业学大寨”时的那段农耕岁月
团陂.朱新平
父亲的衣柜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