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为什么终止重要原因之一居然是

公元年,明朝的皇帝朱棣去世了,伴随着永乐盛世的第一男主角谢幕人间,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也随之停止了。此后继位的仁宗下诏:“下西洋诸番等国宝船悉皆停止,如已在福建、太仓等处安泊者,俱回南京。”郑和下岗了,作为永乐时代的弃儿,去当一名闲散的南京守备。郑和下西洋为什么终止?小编翻阅资料,发现重要原因之一居然是——木头!

人人都知道,船是靠水的浮力来停泊在水面上的,连小学生都知道,古希腊有个叫阿基米德的大叔,他知道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因此从理论上讲,造船的材料不一定非得用木头,用铁皮也可以,只要有足够的浮力就行了。但是我们如果回到明朝的郑和时代,当时的造船技术固然发达到了世界领先,但也没有进入工业革命的门槛,蒸汽机还没发明出来,所以人们还没有学会用铁皮、铁板来取代木头造船。

所以,明朝人造船就必须使用木头,而使用木头就必须砍伐树木。据史料记载,郑和船队中最大的船“宝船”,长44丈4尺,宽18丈,换成现在的度量单位,约米长,56米宽,绝对是当时世界的海上巨无霸。但船造的越大,越是需要参天古树的树干做龙骨。糟糕的是,明朝的中后期,建造船只所用的木材已经开始短缺了。在那个时代,是没有燃气、电暖气和暖气片的,木材除了造船以外,最大的用途就是建造房屋、烧火取暖。加之那个时候的人民是没有环境保护、植树绿化意识的,随着人口的增加,大树越砍越少。而热衷于海外贸易的沿海城市,想要造大船出海,就必须就近砍伐大树,于是海边的优良树种慢慢的被砍光了。后来,人们只好沿着河流砍伐,因为砍下木材可以顺流而下,通过水路运输到海边的造船厂。再后来,河两边的木材也砍光了,再要寻找适合造船的大树,只能去远离水系的深山老林里去了,不得不增加大段的陆路运输成本,说不定还要翻越崇山峻岭。

但如此一来,沿海的造船厂获得木材的成本就大大增加了,这个成本包括寻找木材的时间成本,也包括木材的运输成本,好木材短缺又造成了节节攀升的价格成本。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只有收益大于成本时,我们才会考虑做这件事。而反之,如果成本大于收益,本着“无利不起早”的原则,找参天大树?得了您呐,还是回家洗洗睡吧。明朝的朝廷也会算这笔账,再投资和组织郑和下西洋式的远航,获得的收益远远比不上建造大船的木材成本的上升。

那么进口木材呢?

明朝也没有这么做。一个是面子问题,一个是商业模式问题。首先,大明王朝历来的皇帝都自认为是“天朝大国”,自认为自己的国家是宇宙中心、天朝上国,怎么能为了几根木料屈尊和那些蛮夷小国开口做生意呢?明朝的皇帝试图建立一种“商业”模式——朝贡制度。周边小国承认天朝的宗主国地位,明朝的皇帝希望看到这样的场景:天朝没开口,海外各国已经把木料运到了京城,作为圣上的礼物,然后龙颜大悦,圣上顺手赏赐这些进贡国一批上等的丝绸和茶叶。明朝首先考虑的不是为了获得商业利益,而是为了获得周边小国的臣服。

反观周边小国呢,怎么可能放着这种一本万利的买卖不做?进贡就进贡,面子是小事,发财是大事。这些小国明知道明朝缺少好木料,但就是不拿木料当贡品,因为他们怕明朝用这些木料再建立一支三宝船队,如果下次船上装的不是商品而是军队,那么这些小国不就麻烦了吗?所以,我们看到那些小国进贡的物品里有象牙、香料、犀角、玉石、珍贵皮毛等等,却很少见到木料。

那么明朝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呢?

方法是有的,而且就在眼前,但是明朝没有这么做。

什么方法呢?中小船适合近海航行,而大船适合远洋航行,郑和的宝船是当时海上的巨无霸,如果没有用这些巨型战舰用来“扬我国威”的炫耀宣传式的政治航行,而是真正用来远洋贸易的商业航行,例如把船队开到欧洲甚至美洲去,那一票买卖可就赚大了。因为当时,由于阿拉伯人在西亚兴起,切断了东南亚人对欧洲香料的出口,香料可是欧洲人加工肉食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这也是欧洲人争相恐后的派舰队寻找印度的原因。史料记载,欧洲人达·伽马依靠吨的小船,在航行中运回的香料等货物,在欧洲的获利,居然达到他整个远航费用的60倍。

郑和船队的船排水量约为余吨,假如郑和把船上的几万士兵换成一批胡椒、肉桂和丁香运到欧洲,那岂不是将赚的一塌糊涂,其获利将是木料成本的几百倍、几千倍!假如郑和之后,明朝人继续造大船出海,并做大做强海上贸易,那么中国必将遥遥领先于西欧各国成为海洋霸主!假如.......

可惜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不承认“假如”两个字的!

明朝政府官员不是现代人,他们没有敏锐的商业信息渠道,他们更没有发现当时的世界正在进入大航海时代,欧洲列强扬帆起航之时,大明朝却在这个历史节骨眼上突然自断经济脉搏,实行了“海禁”政策,片甲不许出海,把辽阔的海洋留给了金发碧眼的欧洲人,也把滚滚财富让给了别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