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输有想法热心肠依靠小小食用菇,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http://nb.ifeng.com/a/20200107/8054811_0.shtml

眼部因意外留疤他不向命运低头,初中毕业后就外出闯荡;致富路上有想法,他学习种植食用菇第三年就在城里买了房;光景好了不忘帮乡亲,成立合作社创新“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贫困户年收入余元……

他,就是甘泉县道镇南义沟村蒙家湾村民李兵,刚刚被延安市委组织部定为第一批“圣地英才计划”人才工项目中乡村振兴能人工程人才项目。提到他,很多认识的人都要竖起大拇指,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突破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带领村民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风华正茂遇意外

双目留疤一度让他很自卑

李兵出生于年,父母均已务农为生。年10月,在一次劝架中被误伤到眼睛,伤好之后在眼睛处留下了永久的疤痕,每天戴个墨镜让人觉得很是另类,也趟李兵感觉特别自卑。那时候,李兵才刚刚初中毕业,突然而至的意外打乱了他的生活。

“那时候,家里条件并不好,我就选择外出打工。外出打工的两年间干了各种各样的行业,装卸工、养牛等都干过。”11月17日,李兵告诉华商报-二三里资讯记者,偶然机会,他在与人闲聊中得知种蘑菇很赚钱,于是萌生了种植食用菌的想法。

经朋友介绍,李兵去杨凌农科城食用菌种植基地学习了1个月时间,回来之后就买料备种,搭上了自己打工期间攒下的所有积蓄,在延安老式大棚里种起了蘑菇。30米的大棚内种植了棒菌袋,李兵像呵护孩子一样细心照料菌棒,直到四十天后,看见小蘑菇漏出了头,他那颗悬着的心终才于落下来了。

“第一年刨去成本利润就有1万元,种植食用菌的第三年我就在城里买了房。”李兵介绍,自己所在的村子主要种植大棚蔬菜,年,他回家建起了两座30米的小棚种植平菇。

那个时候,平菇在市场上还很少见,采摘下来的第一批平菇拉到集市去卖时,作为生面孔的李兵遇到了难题。提起第一次销售,李兵笑着说,为了更好地吸引大家的目光,自己用小袋子把平菇装起来,一袋5元,这样卖效果不错。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这是李兵一直秉承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年,在市公安局以及道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村里建起了日光温室,这李兵他看到了发展机遇,并扩大规模,种植日光温室75米的五座,60米工棚三各,年栽培平菇4万余袋,香菇2万袋。

食用菌栽培使他迅速成了当地“有本事的年轻人”,年他扩大生产规模,投资新建灭菌室、接种室,购置锅炉、装袋机等一系列设备,年栽培平菇和香菇6万余袋,产值30万余元,纯利润达10万余元。年他再次去杨凌食用菌基地参观考察,引进了一套先进装袋机、刺孔机,翻料机,粉碎机等仪器设备。

借棒还菇

他创新“合作社+基地+农户”帮扶模式

自己的光景好了,如何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在产业发展上,李兵勇于探索成立了李兵家庭农场,探索出一条“科技+家庭农场+合作社”的新模式,采取了“五统一”的方式为村民提供服务。一是统一提供生产资料,食用菌生产所用的木料、锯沫、石膏、菌袋等生产资料由家庭农场统一组织货源,然后分发到户,降低生产成本。二是统一采供优质菌种,由家庭农场安排专业技术员严格把关,让村民种放心菇。

年村委会以49万元扶贫资金建成的10座拱棚及附属设施入股基地,与合作社携手发展。合作社在立足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创新“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及帮扶办法,以“借棒还菇”的模式,向贫困户发放香菇菌棒,并按照市场价将采摘的香菇全部回收。将香菇菌棒以借的方法借给贫困户,到收菇时扣除香菇菌棒成本,减少贫困户成本投入,并全程提供技术服务。通过“借棒还菇”的方式,实现贫困户年收入余元。同时,基地解决群众就近就业28人,实现年人均增收余元以上。

“以前,我在农闲的时间给李兵打工,他就教我如何制棒,到了采摘的时候,他又教我如何采摘,这不,我慢慢学会技术后自己养了余棒,一年增收1万元不是事,不仅让家里的生活宽裕了,我再也不用愁着生病的时候向谁开口借钱了。”邻村米家沟村民李大福笑着说。

据统计,目前,该基地生产加工平菇55万棒、香菇32万棒、白参菇5万余棒、灵芝12万余棒,还探索试种了金耳猴头菇、木耳、灵芝等适合本地珍稀菌类。基地年产鲜平菇、鲜香菇余吨,销往甘泉、富县等地,也辐射带动20户脱贫户种植香菇,每年为贫困户保底分红元,年终盈利再分红,在基地务工村民收入人均元以上。从年开始,该基地生产菌棒除供给本地菇农,产品还远销新西兰、韩国等地。

华商报记者贺秋平通讯员范筱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