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随着中东铁路建设,大批欧洲移民来此。多国移民聚集于哈尔滨,给这里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建筑风格的多元化也是表现内容之一。走在哈尔滨的街头,不难发现街上随处可见各种有名或无名的欧式老建筑。而能算得上哈尔滨第一豪宅的,当属紧邻市中心红博广场的颐园街1号。
神秘的高墙大院
很少有游客知道颐园街1号,这栋建筑被围在高墙内,总是给人“闲人免进”的错觉。大部分路人只能透过栏杆的缝隙匆匆一观,并猜想曾经主人的身份。其实,如果你看到门口挂着的那块不起眼的“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招牌,并推门而入的话,会发现这是一处对外免费开放的展馆。
颐园街1号与索菲亚大教堂、文庙等重要建筑一起,名列哈尔滨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意义非凡。在哈尔滨所有宅邸类老建筑里,颐园街1号至今仍是其中最美、最豪华的一处,没有之一。
虽然对外开放,但是整个参观过程,感知最多的除了神秘还是神秘。工作人员要求游客踏入院子以后,就不能再拿起任何设备拍照录影。在游客参观的全程,都有一个工作人员全程“尾随”,他们并不负责讲解,只是为了防止游客借机拍照。因此本文所有外部的照片,都是我经工作人员“指引”后,站在院子外面拍的。内部照片来自网络(之前可以拍摄),仅供参考。
曾经的首富豪宅
颐园路1号始建于年,长达4年建成。主人为波兰裔犹太人葛瓦里斯基;他依靠林业起家,并在哈尔滨相继开办了家具厂、火柴木料厂、造纸厂、松脂油厂和胶合板厂等,成了当时哈尔滨的首富。然而首富并没有在这栋豪宅内住上太久,上世纪20年代末经济危机爆发,葛瓦里斯基不敌竞争对手宣布破产。这栋居住不到8年的别墅,无奈转让给了日本“满铁”理事会,成为后来土肥原贤二的特务机关驻地,伪满皇帝溥仪也曾住过此楼。
这栋豪宅由意大利建筑师亲自操刀设计,是一座仿路易十四时代的古典主义建筑,带有巴洛克风格。墙体大半使用石材饰面,椭圆形悬窗镶嵌在精致的孟莎屋顶上,附以独特的檐衬,又以正中间主屋顶的建筑构思最为耀眼,为正面视角的点睛之笔。
站在松雷商场入口的一侧看,又是一个半圆弧形的大阳台,周边装饰有柯林斯壁柱,华贵而曼妙,已是当下仿欧建筑难以企及的水准。当年的主人住在露台上,一眼便能望到当时繁华的城市中心(现在依旧是);作为私人住宅,地段已无可挑剔。
风华绝代的内部装潢
进入颐园街1号,惊艳之感让我想起了第一次进入青岛总督府,也是同样的震撼。内部共三层,目前参观开放两层。据介绍有46间房间,办公室、书房、钢琴房、客厅、起居室、花房、泳池、酒窖、锅炉房……应有尽有,但是现在能参观的则寥寥可数。
内部中庭为贯穿式,显得挑高而气派。旋转楼梯占据了主要视野,护壁与楼梯同色,顶部的吊灯款款垂下;协调的色泽和典雅华贵的装饰,仍然保留了当年的风华绝代。内部装饰多用楸木和红松精致加工,主人靠林业起家,所用木料都是上佳品种。
年开始,这里作为哈尔滨市委接待处。目前内部的展陈围绕“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这一主题,是哈尔滨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毛主席视察哈尔滨时曾下榻于此,到内厅时说了句“这里真阔气”。现在,馆内的墙上还挂着他当时书写的“学习”、“奋斗”等墨宝;卧室也根据主席下榻时的布置进行了还原,比如床尾放着他读过的书(不知是否为原物)。
此外,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多位领导人在视察黑龙江时,也曾在此居住或办公。因此,颐园街1号又被称为“哈尔滨的中南海”。
结语
老建筑的魅力就在于,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凝结着过去每分每秒的记忆;虽然历经风雨,却仍然可以感觉到其如诗如画的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