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天之所重,以治宇宙,申经纶,莫重于国宝——大清高宗纯皇帝
广东崇正春拍拍品编号
清乾隆御制檀香木雕交龙纽“太上皇帝之宝”宝玺
印文:“太上皇帝之宝”满汉文篆书展览:RobertSchmidt:ChinesischerkoniglicherschatzundBuddha-Statue(罗伯特施密特:《中国皇家珍宝和佛像》),德国法兰克福出版公司,年出版。来源:RobertSchmidt(罗伯特施密特)舊藏(标签)PeterKempAntiquesLondon收藏(标签)SpinkSonLtdLondon(标签)14.8×14.8×13cm;W:gRMB:5,,-8,,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实际在位最久的一位君主。在他统治期间,清朝国力臻至顶峰。年,皇帝御宇已满整整一个甲子,刚好与他祖父康熙皇帝在位时间比肩。此时的乾隆,寿过八旬,年事已高,而且在即位之初,他曾许下在位年数不超过祖父的承诺,于是决定禅位,以享天年。是年十月十八日,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宣布立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为皇太子,以明年为嗣皇帝嘉庆元年,届期归政。次年新正,乾隆举行传位大典,颁发传位诏书,钤用太上皇帝之宝,正式以太上皇帝自称,为清朝再一次实现权力的顺利交接,而天下也开始进入嘉庆纪年。
清高宗纯皇帝晚年御容
传位大典自清代开国不见先例,更是亘古未有之创举。乾隆御宇的最后一年里,亲力亲为,事无巨细地安排来年的禅位大礼,包括与大臣们共同议定禅位后太上皇帝与皇帝的称谓事宜。其中,就包括制作传位诏书上需要使用的新御玺——“太上皇帝之宝”。这方宝玺作为权力移交的象征,也代表着乾隆皇帝即将履行的新身份。此事在传位大典举行前一年,即乾隆六十年就已经开始张罗。当年九月二十八日,皇帝传谕内阁大学士:
朕归政后,应用喜字第一号玉宝,镌刻太上皇帝之宝册,即将御制十全老人之宝说,镌刻作为太上皇帝寳册,用彰熙朝盛瑞,将来嗣皇帝亦能如朕之懋承天眷,寿届期颐,再举上仪一切典礼皆可敬谨遵循,实我国家亿万年无疆之福,将此通谕中外知之。
从文中可知,对于乾隆皇帝而言,宝册制作不仅是一时的仪式道具,而且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是让传位大典更加制度化,以便让子孙后代出现同样的情况时,可以援引仿效。嘉庆元年,乾隆还在玉玺上亲自题诗:“由古来云太上皇,徽称懿号谓非当。即斯六袠庆犹幸,加以双文愧莫遑。自问生平奚立德,永言绳继祝丕昌。窗明几净西铭謮,恰合随时爱景光。”并镌刻在玉玺之上。这方御制“太上皇帝之宝”玉玺,陈放在宁寿宫皇极殿御案左侧,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碧玉交龙纽“太上皇帝之宝”玺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皇帝宝玺作为最高权力的象征,自古以来视为国之大器,深藏秘府,向来被视为真正的国宝,用以作为皇帝发号施令的印信,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御宝在古代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有经过当时统治者的精心制作,但大都伴随着王朝覆灭而损毁不传。而唯独清代御宝基本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分类、存贮、使用宝玺的典章制度。
印面
清代在乾隆以前,一直没有明确关于御宝的定制。乾隆皇帝继位之后,右文稽古,表章经史,取得了旷古未有之成就。乾隆年间,四海安乂,政治稳定,使得朝廷能有较多的精力完善前朝的典章制度,同时也因应时代变化为出现的新情况,制定出新的规矩。在御宝制度方面,乾隆皇帝亦汰繁就简,匡误厘新,进行了颇有建树的改革,亦同时以自己博雅好古的品味,在制宝工艺和篆法的运用和谐上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首先是纠正了《大清会典》中有关御宝记载的失误。乾隆十一年,皇帝践祚未久,即考虑对交泰殿所藏的前代三十九方皇帝御玺重新考证排列,钦定为二十五方,并各自规定其在不同场合的用途。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又指授大臣制定满文的篆法,重镌二十五宝中的二十四方,以讲求印文在汉字和满文上形成风格上的统一,让印文观感更为渊雅古貌,威严大气。二十二五宝秘藏于紫禁城交泰殿,“袭以重盝,承以髹几”,慎重保存,一直传至宣统末年,未有变更。
清乾隆御制檀香木雕交龙纽“太上皇帝之宝”宝玺
“二十五宝”是乾隆皇帝登极初年对前朝御玺制度的整理改革,而“太上皇帝之宝”,则属于乾隆皇帝晚年的全新创制,在中国御玺历史中具有特殊意义。该御宝制作和镌刻的满汉文篆书与“二十五宝”同样一丝不苟,并且与二十五宝属同一规格,同样可视为国宝之一。甚至在嘉庆元年的传位诏书中,奉旨规定“鈐用太上皇帝之宝,次用皇帝之宝”。其地位和等级,实有过二十五宝而无不及。“太上皇帝之宝”的制作,背后承载着乾隆皇帝的对子孙继承大位的美好愿望,作为“二十五宝”的配套,乾隆皇帝是希望后世的历代帝王在高寿之年传位子嗣举行大典时,即可使用该宝。但遗憾的是,乾隆之后,大清国力逐渐衰落,自嘉庆以来,历代帝王大都享祚不长。嘉庆元年的传位大典,在有清一代,虽是首开先例,但也是最后一次。所以“太上皇之宝”在清代的众多宝玺之中,向来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龙首正面
此方清乾隆檀香木交龙钮“太上皇帝之宝”御玺,高10厘米,印面长宽14.8见方,是现存“太上皇帝之宝”中,除了故宫所藏碧玉交龙纽“太上皇帝之宝”〔故〕外,印面最大的一方。恭捧在手,香氛流溢,檀木轮纹,浑圆层扩,整料一色,无节无瘤,其非合抱巨材,不能如是。印面镌刻满汉文篆书“太上皇帝之宝”,满文篆书显然是乾隆十三年钦定满文篆法后的书写方式,落刀纯熟利落,一丝不苟,字形儁美飘逸,庄重大体。满汉文篆书印文“太上皇帝之宝”可参考《乾隆宝薮》。
印文
此玺之印钮作交龙状。交龙纽在清代宫廷印玺的常见式样,一般作两龙交叠俯卧之态,而表情神态、龙身纹饰等则无固定程式,几乎每一枚宝玺的印钮都自有特色。然而清三代——特别是乾隆朝制作的印玺,工艺讲究细腻,与晚清的帝后印玺有显而易见的高下差异。本品印钮,便具有典型乾隆御宝的特点,时代气息明显。
此方宝玺雕琢细腻传神,兽面开相威严,二兽交叠之态,交代清晰,而身体之细节,如眉髮鼻腔,五爪指节,无不毕现。尤其是身上的鳞纹,层次分明,片片精审,直至微隐之处,皆带刀工,光照之下,鳞甲银光闪耀,栩栩如生。对照如今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宫宝玺,可见交龙纽式是清代御宝的常见式样,而尤其以乾隆年间工艺最为精湛。乾隆钦定的二十五宝中就有多方玉宝使用交龙式样,而乾隆朝的雕琢工艺,相较清代早期和之后各朝制作,都要精巧美观,使御宝除了具有政治象征意义之外,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身就是一件代表清代手工业巅峰时期最水平的传世珍品。在乾隆朝以后,交龙纽作为宝玺的经典式样,其制作一直延续到清末,从故宫传世的五百余件的清代晚期交龙钮宝玺,可见制作工艺在乾隆之后不断简化,而成为更便于执握的长方形,龙身曲线被直线取代,鳞甲则用网状线条代替了过去片片均起弧线、层层累叠的立体视效,工艺输逊乾隆时期远甚。
清宫旧藏乾隆白玉交龙纽“八徵耄念之宝”交龙为典型的俯卧平挺式
尤当细究之处,是交龙纽的式样。乾隆年间宝玺交龙纽的常见形态,一是龙身交叠俯卧,腰骨平挺,龙首作平视之状,龙口半张,牙舌俱露,嘴旁留有长须,其中较为著名的宝玺,如碧玉交龙纽“古稀天子之宝”〔故〕、碧玉交龙纽“八徵耄念之宝”〔故〕、碧玉交龙纽“十全老人之宝”〔故〕,白玉交龙纽“归政仍训政”〔故〕,皆属此类。乾隆以后各朝的玉玺,也多喜采用该种式样,如碧玉交龙纽“同治御笔之宝”〔故〕等。
清宫旧藏乾隆碧玉交龙纽“表章经史之宝”交龙为拱身俯卧式
另一种交龙式样,龙身拱身相交叠,身上有卷纹装饰,龙首作俯视之状,额头隆起如丘,双口紧合,神情肃穆。此类交龙式样,多见于乾隆二十五宝之上,如青玉交龙纽“讨罪安民之宝”〔故〕、墨玉交龙纽“钦文之玺”〔故〕、青玉交龙纽“巡狩天下之宝”〔故〕、白玉交龙纽“皇帝亲亲之宝”〔故〕、白玉交龙纽“天子之宝”〔故〕、青玉交龙纽“天子信宝”〔故〕、碧玉交龙纽“表章经史之宝”〔故〕、白玉交龙纽“敬天勤民之宝”〔故〕。本品交龙式样,即属此类。而就雕工而言,仔细对比,甚至远过于“天子信宝”、“表章经史之宝”的印纽。
侧面图
至于檀香木则是清代制作御宝的常见材料。据《故宫博物院藏品总目》统计,故宫现有清宫旧藏檀香木印章方。根据《御制交泰殿宝谱序》记载:
国初受天命采古制为玺掌,以内阁承收,以宫殿监正袭以重盝,承以髤几,设交泰殿中,以次左右列,当用则内阁请而用之。其质有玉、有金、有栴檀香木,玉之品有白,有青,有碧,纽有交龙,有盘龙,有蹲龙。
其中的“栴檀香木”指的就是檀香木。传世的康熙御宝中,可查到檀香木印玺两枚,一方是著名的“育德勤民”蹲龙钮宝玺,正是使用檀香木镌制,另一枚则是檀香木交龙纽“文华殿宝”〔故〕,印纽雕刻交龙,工艺极为精细,二龙交叠拱身,双口紧闭,神情凶猛,须发鳞甲,栩栩如生。此为传世康熙御宝中罕见的一方交龙纽的宝玺,但交龙与上述乾隆朝的形态有明显差异。
清宫旧藏康熙檀香木交龙纽“文华殿宝”玺
上等的檀香木在古代是珍贵木材。檀香树属半寄生植物,栽种困难,产量有限,需求又旺,供求的巨大落差导致从古至今都属珍稀昂贵商品。檀香木自宋代以来通过海外贸易从东南亚和南亚进口中土。清代,檀香木名列天朝贡品的名单当中。康熙十二年暹罗贡使来华,贡品中就有檀香木的记录。乾隆年间,海外贸易发达,上等的檀香木料主要由欧洲商人(乾隆年间特别是英国)从印度洋转运到广州贸易,再供奉内廷。
清乾隆檀香木异兽纽“皇帝之宝”玺
上等檀香木皮实色黄,材质致密,香气醇厚,在清代宫廷尤受追捧。北京雍和宫万福阁内,存有一座高26米、直径3米的巨型檀香木雕弥勒像,是乾隆十五年时,西藏七世达赖喇嘛,为感谢乾隆派兵平叛而送的贡品。此檀香木,采自尼泊尔一株巨大的檀香树。由陆而海又上陆再运到北京,动用无数人力,历时三年,先立于地下,再请巧匠精工雕琢而成。十八世纪之后,由于资源枯竭和国际贸易体系的转型,檀香木贸易逐渐衰落。晚清宫中的印玺虽然仍大量使用檀香木作为印材,但大多成色发白,木质疏松,且多为拼接成器。即使是慈禧太后使用的宝玺,也找不到大料,而免不了用三条小料拼成印基。
晚晴制作的檀香木宝玺
檀香木作为印材,不仅便宜奏刀雕琢,亦便于使用。据学者研究,清代宝玺中的玉印大多是宫廷内作为皇权象征的陈设品,平时并不经常使用。根据宫中规定,这些国宝常年作为装饰摆放在殿宇御案之上,而每一种宝玺实际都会有不同材质的副本作为备用。檀香木印即是其中之一,作为日常使用的宝玺,钤盖诏书公文。而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研究馆员郭福祥先生研究亦曾在研究中指出,故宫旧藏檀香木印玺有数百方,有些是为了雕琢玉玺之前制作的木样,从故宫提供的图片资料来看,许多檀香木印玺没有太多使用的痕迹。
《中国皇家珍宝和佛像》,德国法兰克福出版公司年出版
此方乾隆“太上皇帝之宝”流失海外,上世纪二十年代辗转为一德国法兰克福藏家珍藏,并曾在当地展览亮相。二十世纪早期,德国是收藏中国文物的重要西方国家之一,同时也是西方汉学研究的中心之一。年,德国汉学家卫礼贤(RichardWilhelm)在法兰克福大学建立了中国研究所。而本品正是此时流入德国,这与当时德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不无关联。此后本品一直秘不示人,直至近年回流国内,殊为难得。作为清代乾隆檀香木宝玺实物例证,尺寸为传世所见最大,而且还是乾隆年间流传后世少数檀香木宝玺之一,对清代宝玺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附录一:
附录二:
拍卖会所见“太上皇帝”及“太上皇帝之宝”
一、清乾隆御宝青玉交龙钮方玺
印面12厘米见方,汉文篆书“太上皇帝之宝”,两见香港苏富比〔October26,,Lot29;October5,,Lot〕,成交价94,,元。
二、乾隆“太上皇帝之宝”御宝交龙纽和阗青玉玺汉文篆书方印,印面6.4厘米见方,香港苏富比〔October8,,Lot〕,成交价16,,元。
三、清乾隆白玉双龙钮宝玺“太上皇帝之宝”阳文汉文篆书方印,印面8.2厘米见方,四面镌御制诗自题太上皇宝。香港佳士得〔November27,,Lot〕、香港苏富比〔April8,,Lot〕,年保利秋拍,成交价74,,元。
四、清乾隆六十年白玉御题诗“太上皇帝”圆玺年保利秋拍,成交价,,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