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拾起老手艺阿木爷爷携中国神技

层峦叠嶂的山间,一位身着蓝布旧衫的老人拾阶而上,选择看中的木料割下背回家中。下一个镜头里,一双黝黑布满老茧的双手,开始在木料上一笔笔画下旁人看不懂的线条,而后,木料被切割、刨光、打磨,工匠的双手也随之沾染上碎屑。整个过程,老人耐心而专注,没有只言片语,但当鲁班凳、微缩版世博会中国馆、行走的小猪佩奇等一个个成品最终完成后,人们都被这位朴素的老人所打动。

近期,家住广西梧州市蒙山县陈塘镇屯两村的老手艺人阿木爷爷从中国一路火到了海外。由于展现了无需钉子、胶水就能结构连接的神奇榫卯技术,阿木爷爷被网友誉为“当代鲁班”,不少海外网友更是对这门手艺膜拜不已。历经岁月沉淀的木工老手艺被互联网重新拾起,以新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翻红海内外。

展现榫卯绝技爆红海内外

一顶草帽、一身蓝布旧衫、饱经风霜的脸上刻着皱纹、黝黑的双手上布满老茧……当阿木爷爷从芭蕉叶掩映的农宅中缓步走出,没人觉得这位普通的农家老者会有什么出奇。

然而,当他经过多道工序,最终分毫不差地组装出一座微缩版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当他没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在家乡的溪水间打造出一座木拱桥;当他在木料上写写画画、切切磨磨,一块四方木料就变成了可以开合的鲁班凳,传统的技艺瞬间征服了海内外网友。“当代鲁班”“宝藏爷爷”“中国神技”……各种赞叹溢满屏幕。

阿木爷爷有多火?在西瓜视频上,他已经吸引万粉丝,单条视频最高观看量近千万。在海外社交媒体Youtube上,他成为了继李子柒后又一位大火的中国网红,视频累计播放量近2亿次。

让阿木爷爷走红的是他精湛的榫卯技术。这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一种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这种技术的特点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钉子,利用卯榫加固物件,体现出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在阿木爷爷的作品中,无一不体现着榫卯技术的神奇。以微缩版中国馆为例,经过锯、磨、凿、钻等10多道工序,阿木爷爷做出了40多根榫卯棱柱、27道锁,其中有些零件比手指还细。当这些零件被组装时,每一个凹槽、小孔都严丝合缝,完全无需钉子或胶水固定,一座精巧的微缩中国馆就出现在阿木爷爷掌上。

儿时“偷师”多年钻研榫卯技艺

即便是在专业人士看来,阿木爷爷的技艺也颇为厉害。设计专业的网友认为他“脑海里自带CAD系统”,也有木匠评价他“技艺精湛,远非一般人能及”。

那么,这样精湛的手艺究竟是如何得来?忆及往昔,阿木爷爷的答案却让很多人有些意外,这不是祖传或是传统拜师承袭而来,而是半“偷师”半自学钻研的结果。

阿木爷爷本名王德文,生于山东聊城。因父亲早逝,阿木爷爷在9岁时就早早承担起家中生活重担,跟着生产队去干活挣工分。但他毕竟年龄太小,尽管村里照顾,一家五口人仍是时常吃不饱。

13岁那天,家里唯一的木锅盖坏了,只得请了村里的木匠师傅来修。看着木匠做活,阿木爷爷心里暗暗喜欢上这手艺,也萌生了学门手艺赚钱养家的想法。然而,传统的拜师需要三年跟在师傅身边,分文不拿,阿木爷爷的家境显然不能允许他抛开一切学手艺。于是,他只好在农活少的时候用打下手的名义“偷师”。木匠也是好心人,不忍心拒绝这个有心学艺的少年,就常把他带在身边。

巧的是,第一次上手做活,阿木爷爷正是打了让他萌生学艺想法的木锅盖。“师傅看了一眼,说做得还成。”尽管已经时隔50年了,这句最初的肯定阿木爷爷始终记得:“这句话让我觉得我在做木工上有点天赋。”

他的确是有天赋的。相比木匠师傅的其他徒弟,阿木爷爷打造的家具物什总是先被眼尖的顾客买走。但阿木爷爷并不满足于此,他一头扎进了木工的世界,欣喜地在里面遨游钻研。

16岁时,阿木爷爷在走街串巷时看到了一个木枕头,里面的缝隙走向复杂,不必拆开组装,只需沿线路打开翻转,就能变成一个结构复杂的凳子。他如获至宝,在征得主人同意后,将木枕头带回家悉心研究,经过三个晚上的反复试验,他手中的木头终于也变成了伸缩自如的板凳。

很多年后,阿木爷爷才知道,这个凳子采用的是年前的鲁班凳工艺,掌握这门工艺的人如今已寥寥无几。但是在当时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这样精巧的手艺显然没有实用家具更受青睐,那把试验成功的鲁班凳也被扔在一边,渐渐不知去向。只有对精巧工艺的喜爱和痴迷,仍固执地留在阿木爷爷心上。

老手艺“偶遇”互联网

阿木爷爷对木头的痴迷甚至让家人都难以理解。在儿子阿成的记忆里,父亲做起活儿来总是没完没了,忙起来甚至不睡觉、不吃饭。有时候,母亲把饭菜热了又热,也等不到父亲停下手中的活儿。对此,父亲的解释是:“干活儿时必须专注,不能停。”

摊开双手,阿木爷爷的右手中指明显短了一截。这是因为8年前,一次切割木头时的不慎,让阿木爷爷的手指被生生切断。家人赶医院。然而在接上手指,拆线七八天后,阿木爷爷却又忍着疼捡起了家里的锯。“干活哪有不剐不碰的?”他云淡风轻地笑笑。

阿木爷爷的木匠生涯在上世纪80年代末迎来了高光时刻。那时候,村里的木制家具产业逐步兴起,因着手艺精湛,阿木爷爷家门庭若市,周边乡亲都来指名找他定制家具。

但这样的红火没有持续太久,七八年后,西式家具兴起,欧式沙发、玻璃茶几等家具成为新时尚,来找阿木爷爷打家具的人渐渐地少了。尽管在阿木爷爷看来,手工木质家具结实耐用、优点不少,但他最终没等来这一产业的复苏。50多岁的时候,最后的一两个客人也不再上门,阿木爷爷拗不过时代巨轮,选择了退休。

退休后的老两口从山东搬到了广西,“投奔”儿子一家,也开始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彼时,阿木爷爷和儿子阿成都没想到,这一次搬家,会让父子两人在事业上彼此成就,让几被尘封的老手艺重见天光。

阿成是一个短视频制作人,在西瓜视频上开设账号,拍摄三农领域的民俗生活。时间长了,播放量只有几千,如何突破瓶颈成了最大困扰。此时,搬来的老爷子提了一句:“要不你拍个我做鲁班凳的视频试试?”

毕竟是四十多年前钻研的手艺,阿木爷爷先找到一张纸皮练手。几次试验,老爷子找到感觉,用一块花梨木,巧手制作出了一张鲁班凳。从未见过父亲展露这一手绝技的阿成也被震惊了:“当时我就觉得这条视频有戏!”但他还是低估了视频的影响力,视频发出后,不到一天,突破了百万播放量。阿木爷爷惊喜又疑惑:“真有那么多人爱看我干活?”

濒危老手艺以新方式传承

父亲的绝活让阿成找到了视频拍摄的新方向。他的账号最终更名为阿木爷爷,专注拍摄父亲的老手艺。一条条视频里,阿木爷爷奇思妙想不断,除了传统的工艺和物件,专为小孙子打造的会自己行走的小猪佩奇、手摇泡泡机等玩具温暖了万千观者,大家齐呼:“请给我一个这样的宝藏爷爷!”

阿成重拾了对父亲的崇拜。但父子俩在拍摄视频上也难免产生分歧。比如,从视频观感角度,阿成希望视频内容更紧凑,并且增加一些情节内容,增强可看性。但阿木爷爷对细节要求严谨,特别希望儿子把每个细节拍摄清楚,这样观众看见就能学习。

经过一两年的磨合,阿成也渐渐理解了父亲。“父亲希望老手艺能够不被淹没,得到传承,这是他作为匠人的坚持。”现在,阿成会耐心地用镜头拍特写,展示父亲手工艺的细节。

在西瓜视频上走红后,有一些知名品牌商业活动找到了阿成,不过父子俩在商量后还是拒绝了。两人创办了“阿木爷爷”品牌,想将更多精力花在优质木制产品研发上。广西当地政府也对父子俩的事业表示了支持,在陈塘镇屯两村建起了“阿木爷爷试点基地”。

有人看过阿木爷爷的视频后,自己尝试做出了鲁班凳,成品虽然粗糙,但还是让阿木爷爷格外欣慰。他觉得,一度濒危的老手艺正通过一种新的方式,实现传承。

图片来源:阿木爷爷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赵语涵

编辑:赵语涵

流程编辑:吴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