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木雕,匠心铸就中国梦

每一件作品取之各个元帅最具个性化的一面来塑造——贺龙元帅。

虞定良大师在讲述创作感受。

十大元帅木雕亮相。

温州网讯近日,乐清万清堂木雕艺术馆在翻新重建中。该艺术馆历时三年完成的红色木雕之旅系列作品在精心筹划下得以重新展示。该系列作品包括五大伟人、十大元帅,按实际人物1:1.1的比例由原中国美院雕塑系主任、美术评论家高照,万清堂艺术总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虞定良设计、制作而成。

作品汇聚了传统黄杨木雕技法和现代泥塑风格,刀法雕工精美,神态栩栩如生。每座雕像均取材于生长在青藏高原林芝地区原始森林的油柏古木,重逾千斤,树龄两千年以上,质地细腻坚硬,色彩柔和逼真。

“近年来,红色主题的木雕作品越来越受青睐,长征、抗战以及共和国阅兵、改革开放、两弹一星、高铁建设等红色革命、国防主题、国家建设等深刻反映国家变化的工艺作品寓意深刻、积极向上。”万清堂木雕艺术馆馆长陈建春表示,这场红色木雕之旅,意在不忘初心,致敬共和国七十华诞。

铁血印记凝浩气,红色传统耀千秋。伫立在木雕前,仿佛让人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乐清木雕艺术的魅力一览无余。

 精雕细琢,

每一刀都体现气场

高照说:“究竟要如何刻画十大元帅五大伟人的形象?不同时期的人物形象不同,我们该如何选取?”

虞定良说:“人物比例怎么安排?和真人一样大?少了伟岸感。比真人大?度怎么把握?”

陈建春说:“人物性格特征应该如何呈现?神态和肢体语言该怎样有效结合在一起,才凸显性格?”

四年前,一场关于如何打造红色木雕艺术的思想风暴在中国美院附近的工作室展开。这场集体性的研讨,为来自林芝的千年油柏古木寻得最佳归宿,开启了红色人物雕刻之旅——选取每个人物在红色年代的巅峰时期,个头高于原型,按实际人物1:1.1的比例,用服饰、配件以及肢体语言诠释人物的个人特色。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乾坤。直径1.5米以上的油柏古木色彩与人体肤色接近,这是最恰到好处的颜色。然而,木料自身避免不了有黑斑,木料纹理也是天然而成。于是,劈开一块木头,黑斑太多。劈开另一块木头,黑斑在雕刻的人物脸部位置。再劈开一块,虽然没有黑斑,但是纹理不合适……如此往复,选材成功率只有25%,耗费多吨木材。

“这组作品人物的精神面貌体现在脸部,所以必须严格把关。”秉着精益求精的态度,乐清万清堂木雕艺术馆创作团队完成了初期的材料甄选。

“所谓小的掌眼,大的掌心。”在虞定良看来,木雕小品用来赏玩,通常雕刻得精美绝伦。但是大件作品,通常与雕塑有关,讲求与空间结合的视觉效果。人物题材和生活题材、佛教题材、历史故事题材等传统题材注重精工精美,人物栩栩如生。而伟人和元帅与传统不同,追求的并非“像”,而是需要通过研究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气质,体现历史功勋,表达后人对他们的尊重和怀念之情。

“尊重”“怀念”,这两个看似简单的词,让虞定良、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叶高华等人的每一刀都藏着严谨。线条、块面、气质、表情、情感等交融在一起,匠心独运。

 脚踏“石”地,人与自然和合共生

三年精工,三年沉淀。骨感和肉感艺术同生,战争和生活色彩并存,15位共和国缔造者的木雕艺术呈现于人前。

五位伟人,大气磅礴。毛泽东,高昂着头,右手叉腰,左手指点江山,高瞻远瞩之势尽显伟人魄力;周恩来,年左右的年龄段,全国人民爱戴的总理时期,头略低,微消瘦,体现心系国家大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时期,双手鼓掌之态,突出对外建交的礼仪;邓小平,改革开放时期,端坐自如,叼着烟,思考如何在中国大地谱写诗篇;孙中山,民国时期,拄着文明杖,拿着绅士帽,展现民主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十位元帅,将气逼人。朱德,抗战时期,穿着领口有毛的披风,抬头挺胸,双手交叉于后;彭德怀,抗美援朝时期,拿着望远镜气定神闲;林彪,手执地图,一副军事家思考状;刘伯承,解放战争时期,拄着拐杖,挺进大别山;贺龙,蓄着胡子,拿着烟斗;陈毅,担任上海市市长时期,身着中山装,手拿文件,突出智慧;罗荣桓,戴着眼镜,显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特点;徐向前,着抗战时期八路军服装,展现晋察冀边区司令的风采;聂荣臻,解放战争时期,手拿望远镜,展现在前沿阵地指挥一方的从容;叶剑英,解放战争时期,望远镜挂在胸前,展现参谋长的谋略。

“同样的望远镜,不同的位置反映人物不同的状态。”“嘴巴、眼睛、鼻子,每一个部位都关于人物的个人特点。毛泽东不知研究了多久。”叶高华至今还会时常记起那段在网上下载了几百张人物图片,反复对比讨论的日子。

雕刻用心,塑型亦用心。每一座木雕都屹立在一方青田石上,脚踏“青”石,木雕便赋予自然的灵气。这份锦上添花,来自创作团队对木雕艺术的极致追求,对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追求。

 不忘初心,致敬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

红色木雕之旅系列作品曾参加第七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在展会上夺得金奖,深得业内人士称颂。红色之旅,不忘初心,致敬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

“作为一名木雕艺人,用刻刀说话,用作品展露初心,是表达对国家美好祝愿的最佳途径。”虞定良说,今年以来,许许多多艺术家从艺术的视角表现新中国七十年来的风雨变幻,以艺术的表现方法记录中华民族取得的伟大成就,以艺术创作的实际行动向祖国献礼。身为黄杨木雕的传承人,用木头艺术诠释爱国之心,是一件自然的事。

在虞定良眼里,有生命的树木本身的材质、形态以及肌理可以赋予能工巧匠以无穷的想像,可以让他们在艺术的世界里徜徉,尽情挥洒自己的思绪。因此,不论是黄杨木,还是油柏古木,只要有思想和文化的支撑,就能成就有生命的作品。

红色木雕之旅系列作品就是有生命的作品,兼具个性和共性。它的共性就是迎合时代的潮流,体现主流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个性就是创新,不盲从传统手艺,注入新鲜血液。艺术家的思想和时代的主题赋予它以全新的生命。在这个跳动的生命里,洋溢着手工匠人对艺术最本真的追求,展现着乐清木雕文化的魅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