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龙屋(也称为围屋、转龙屋、客家围屋)是客家人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为了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满足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包含多种建筑形式的客家民居,客家围屋是一种极具岭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客家民居中较早建造的多为“围楼”和“围龙屋”,随后出现“走马楼”、“五凤楼”、“四角楼”、“穿堂屋”、“锁头屋”、“下山虎”、“多杠楼”、“殿堂式”和“中西混合式”等建造样式。其中圆楼、方楼、走马楼、半圆楼和围龙屋属于豪宅户型,常为商人巨贾所建;而普通的小户人家则以简朴实用为主,如“三堂屋”、“下山虎”和“锁头屋”等户型。这些建筑造型,充分反映了客家人的历史发展及传统民族文化之内涵,是中原宫殿式、府第式、四合院等民居建筑形式的演变和发展。
客家人建造围屋,首先考虑将风水格局纳入围屋的整体形体轮廓当中,其中最常见的是“太师椅”形。根据椅形来划分屋子的各部分:前面的水塘如椅的脚垫,后边的围龙如同椅的靠背,屋宇两边如椅的扶手。可以发现,半圆形围屋的俯视图轮廓都是“太师椅”形。寓意家族人的生活如同人坐在太师椅上一样“四平八稳”,家族的社会地位“高高在上”。
围屋每层的房间结构及面积大致相同,通常朝天井设一门一窗,并利用楼内天井采光通风和调节四季阴阳。楼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有楼梯通向各层,每层楼都设有门厅一间,二层以上设“走马廊”联系各个房间。围屋底层一般作厨房、膳厅、会客室及放置农具的杂间;二层作粮仓;三层以上通风采光良好故多用作卧室;楼下的大厅是全楼的中心,为宗族议事、婚丧喜庆、宴请宾客、接待亲朋或举办其他大型活动的公共场所。有些大型土楼还在楼内修建学堂,以满足土楼里生活的孩子从小接受教育的需求。
围龙屋有大有小,因而其“围龙”也有多有少。小围龙屋有二堂二横一围龙的,较罕见。大多是三堂二横以上,如三堂四横、三堂两横、两堂两横,部分多至六横和八横的,横是随家族发展可要不断添加的,正屋也有多种结构,如“上三下三”、“上五下五”和“上七下七”等。。随着横的增加,围龙也不断增加。可以二横一围龙,四横二围龙,六横三围龙等,其规律是竖横以偶数增长,围龙以奇数增加。梅州兴宁有一座围龙屋,多达十横五围,十分壮观。堂也有多至至四堂和五堂的,但围龙的多少与堂的多少无关,只与横的多少有关。
客家民居都表现出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特性,因此客家人在建造围屋时就将日常所需充分考虑进去:把水井、晒谷场、菜地和牲畜房、果树和鱼塘等等统统纳入围屋建造范围,从而做到足不出户即可自给自足。这使得一座围龙屋足以集中居住十几户、几十户甚至上百户人家。
01围龙屋的筑法与特性
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历史。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建筑风格处处展示了客家的民风民俗和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
围龙屋主要原料为土、石和木料,故为生土建筑,主要结构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立墙,二是木架构系统,房屋本质上就由这两部分组成,尤其在中堂,墙主要起隔挡作用,并不承重,所以整个结构实际上是木架构系统。
围屋土墙的表面围龙屋墙体地基般用石头砌筑,大约一米高,受风雨面的墙会特别加固,以保护墙基。墙面一般为实墙面,不开窗或开小窗,基本无大窗。墙体本身为穷土墙,俗称行墙多为板筑,也有泥砖砌成。不论是穷土墙还是泥砖墙,主要都由三合土构成,即用黄泥、石灰和砂共同搅拌而成,一般比例为1:1:2{清官式石桥做法〉中也曾对此作说明灰土即石灰与黄土之混合,或谓三和土按四六掺合,石灰四成,黄土六成”,这里黄土与石灰比例与前述差别不大,可为印证。
在三合土中,黄泥自然是基础材料,来自地面表层以下的田泥,粘性较好,不容易碎裂。石灰则是重要材料,必须要将其置于三合土中搅拌多次,放置-段时间才能用。就是为了让石灰多浸泡些时间,如果石灰浸入的时间短,三合土里面就会有石灰粒,容易起泡,目后施在墙上则会鼓出气泡,这类瑕疵严重的话会影响墙体的坚固性。
此外,许多房屋还会掺加大量稻杆、竹条等,拌好后让牛将其踩匀,以增加穷土间张力,坚固墙壁。部分有雄厚财力的围龙屋如丙村温公祠,其墙体还会掺加黄糖和糯米浆(糯米侵到粥状,增加墙体粘性)如此则不容易开裂,即使历经风雨致墙体里面部分露出,整体都不会现塌,这也是温公祠能屹立数百年不倒的重要原因之一。
秀土墙多为版筑,即按照预计墙体厚度,两边置放木板,其尺寸-致,一般情况下每块约为长3米,高0.4或0.5米,两块木板间距0.2米。木板四个角都有光滑的柱子串通加以固定,突出木板的柱子外用插销栓上,内填三合土,然后人在站上面,用工具大力穷实,如此一层层捣锤而成。
为了保证墙体坚固性,一般每人每日捣锤泥饭的工作量都有限制,一天只做两三块泥板,以保证泥板能得到充分晾晒,这样墙体日后就不怕雨水侵袭,因此,要建筑一座大屋,至少需要有几茸的时间。秀筑墙体之后,还需在墙面抹灰和压浆,之后再用软尺打磨光面,一般会磨多次。有凹或凸的地方分别要补上或刮掉,最后完成抹干工序,如此摸上去砂不会棘手,抚之光滑舒适。此外,在墙角转弯处还会横置木头于内墙,约30公分离便垒一整条大木,以加强墙壁转角处的张力。这样精工细作之下的墙壁不仅非常坚实,甚至在一些尤为坚固的老屋如丙村温公祠,在墙上钉普通钉都很难钉进去,而且使用寿命长,如兴宁上长岭村四角楼,墙壁三百多年了,还完好无损。所以围龙屋的墙壁即使历经数百年风吹雨打,墙体也不容易损坏,即使出现损毁,也往往是整个老屋最后破败的部分。
围龙屋顶为人字坡形,见图三,瓦面的倾角约三十度,经验证明这个坡度既不容易溜瓦也不容易从瓦缝倒灌雨水。屋面的最顶部为屋脊,也是屋面最需加国之处,故需砌栋,用瓦做骨,外抹石灰沙浆。这样即使石灰开裂,也还有一层瓦可以防水。在屋脊上,往往会放置有许多瓦片,称为子孙瓦寓意子孙满堂,像瓦片-样层层叠叠,这也是客家人最重要的共识性期盼之一。当然,它也有实用性,碰到屋面在风吹雨打中损毁掉落部分瓦片的情况,这些子孙瓦可以立即作备用瓦补上,以免房屋漏水。不过,其主要作用还是展示子孙满堂之寓意。
屋脊之下是屋面,其构建之初是架楝钉橡。橡子一律是头向上,尾向下,数量上往往是镶单橡双穰数一般为九穰左右。在围龙屋的橡上,末置望板,而是直接铺青瓦,俗称百子瓦”,取百子千孙之意。橡间距一般是六寸或七寸,恰好是搁置一块瓦的宽度,这样可在两橡之间将瓦成四形仰放,此为阳瓦。然后再在两列并排放置的阳瓦上覆一层凸形放置的瓦,此又称为阴瓦这样阴阳瓦互相结合,可避免雨水的渗入。
屋顶瓦片的顺序也有一定讲究,要求每片瓦都从屋脊至屋檐的方向依次叠放,瓦间距为←寸,即所谓的寸瓦。在接近檐口位置的数片瓦片会略有些翘起,这是处于为避免瓦片在风吹雨打中下滑形成溜瓦的考虑。在瓦片的末端,会量有瓦当,用来挡住屋顶坡面瓦的下滑,也即同样具有防止溜瓦功用。国龙屋的瓦当般呈扇形,客家人又称为瓦嘴用石灰砂浆固定。
回龙厚的屋顶高低也有不同,蕴含着风水之意。房屋左边也即左横层或者围屋的左半部分可以建得比右边高,意味着左青龙右白虎,所谓青龙可以高万丈,白皮不可以高一拳。关于横层与堂屋间的高度关系,以兴宁长岭村大变顶为例,一般愤屋屋顶高度应离十堂屋,因为主屋为回龙屋的中心‘类似主家横屋的重要性次之,居住人口的辈分也较低,类似坐家那么横原傲的高就对主家好.反之则对主家不好。因此,通常情况,第一横的横屋屋顶高度要比堂屋顶高4寸,第二横的又要比第一横高4寸,堂房间也因各堂重要性不同而存在高度不同,下堂、中堂和上堂屋顶依次升高,各堂之间~~差也是约4寸,也寓人往主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之意。
02建筑布局
大部分围龙屋的前半部分是半月形的池塘,后半部分是残月形的围屋,池塘和房屋之间是禾坪(晒谷场)。最基本的围龙屋的结构是“两堂两横一围龙”,而大规模的围龙屋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的。从一个屋的规模也可看出某家族的人丁兴衰。尽管规模不尽相同,但围龙屋的基本设施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主要包括:风水塘、禾坪、大门、斗门、伸手、正堂、花胎、龙厅、排水沟、走廊、天井、巷道、正屋、花厅、花阶、围屋、杂屋、厕所和畜棚等。
建筑结构前低后高,错落有致,主次分明,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及排污。关闭了通向外界的大门,这里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规模较大的围屋可供百多户人家同住。
03堂屋、横屋和围
围龙屋的主要部分是府第式的堂横屋(即“堂屋”和“横屋”)。所谓堂屋,就是位于建筑中轴上的方形厅堂,一般都在三堂两横以上。三堂为上堂、中堂、下堂,又叫三进或三串。
上堂,俗谓“祖公厅”,即宗祠,用以设祖宗牌位和祭祀香案,自上堂前面逐级降低,显祖宗之尊贵。
中堂供族人聚集庆典之用,是宗族举办各种礼仪活动的场所;在封建社会没有公办学校,中堂亦作为宗族书室,即书房,请私塾先生负责教育后代,大型的书室称“书院”。
下堂进深小,呈长方形,为门厅,婚丧礼仪时作神坛和轿夫席位。厅与厅之间有屏风相隔,屏风分一个正门和两边侧门成品字形,正门用柱础撑起雕刻的石柱或木柱,正门上方的横匾刻有堂号或家风,以勉励后人。上厅在檐和厅口装有木雕的檐屏。富裕人家往往会花大笔资金,精心设计屏风图案,厅中安装豪华的罩灯和宫灯,屏风与墙之间安置雕花的木屏和雕刻的龙柱(雕刻有龙的图腾的石柱),显得金碧辉煌。
所谓两横,是指三堂两侧上下连排的房门对着堂屋的横屋,堂横屋间以天井相隔,又以走廊相连。横屋一般与堂屋成对称结构,或依建筑规模分横、四横、六横或八横不等。横屋视其长短需要设有厅,俗谓“花厅”,是公共会客厅。
所谓“围屋”是指堂横屋后面半月形的围屋,一般作厨房、仓库、厕所、猪圈和鸡窝之用,而中间那间则是龙厅,它正对“祖公厅”(上堂),较两边的房间略大,作祭拜神明之用。
04花胎
围屋与堂横间的半月形斜拱地面称“化胎”(俗称花胎、花头),一般镶有鹅卵石,此处可作晾晒东西的活动空间。这种半圆形龟背造型有利于排水和灌溉。化胎是围龙屋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其功能俗谓主管“丁”,寓意为祈祷宗族人丁兴旺,有化育万物的之意,是全屋的风水宝地。故化胎的坡面斜度、形状和朝向也要由风水师依据建屋者的生辰八字决定。较为讲究的花阶把两角做成三级台阶,根据客家人的风水观,花阶的尺寸即使是少了或者多了一厘米也会影响到子孙后代的运气和屋主的财运。
在正屋与化胎之间,开一深沟,作为围屋与正屋的分界,其主要作用在于排水,以免正屋潮湿。靠化胎部分筑有护墙,在护墙与围屋中轴线的交汇处,立有五颗形状不一的石块,俗谓“五星石伯公”,安放“五方龙神”位。其按五行八卦中的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来排列,因客家人认为它们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基础元素,围龙屋拥有了这五行,便拥有了与大千世界一致的结构要素和结构秩序。道、阴阳、天、地、人等概念已化为围龙屋的内在灵魂,被有机地融合在建筑要素中,寓意着家族之兴旺与人才辈出。
05门
堂横屋正面一般都依横屋开有侧门,有多少横就有多少个侧门。禾坪前方的大门称为外大门(俗称“斗门”),斗门分左右两扇,左右斗门的根本区别在于:左边的大门比右边的大门更高、更宽敞。在平时,左斗门是不能开启的,住户们都是从右边的斗门进出,只有当家中来了身份显赫的达官贵人或家族要操办大喜事,如迎亲或族中长辈来临时方可敞开左斗门迎接贵客,它象征客家人的传统礼节。客家人源于河南地区正宗的中原汉族文化,在几次大迁徙的过程中一直都保留了尊礼重长、崇尚文化的优良传统和风俗习惯,在此更能体现出来。
禾坪与屋宇之间的大门是屋宇的正门,位于屋宇中轴线的正前方。大门的侧边还有出入方便的小门。
围龙屋的大门都做得非常牢固,门板的木料很厚实,并且多设置两个以上的门闩。两扇门板还带有企口,一扇凸起,一扇凹进,对应关紧以后,两扇门板之间将严丝合缝,从外边几乎不可能将门闩挑开。
06禾坪、风水塘、伸手、水井和风水林
在堂横屋门前有长方形的禾坪(或叫晒坪),可作晒谷物和其他农作物之用。亦可作为逢年过节和婚丧事宜的活动空间。禾坪的宽度十分讲究,一般与正屋高度一致,尺寸由特有的一种“鲁班尺”测量吉凶后而定。
禾坪前有半月形的池塘,称为“风水塘”或“半月池”。池塘可用来蓄水防旱和养鱼灌溉,兼具一定的调节屋宇周围气温的作用以及蓄水灭火的功能。在客家人的风水观念中,水塘之水是宗族藏风聚气之处,俗谓水主管“财”。水被看作“财源”的象征,《人山眼图说》:“夫水本主财,门开则财来,户闭则用不竭。”在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苏家围的实地调查走访中,从当地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婆婆口中得知,当地客家人盖新房前必请风水先生相地,风水先生说门前有个池塘就会有风水,这样家里就会有人当官。
客家人相信: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财。池塘可随围屋的扩建而进行人工扩大,客家人认为其建造宽度必须超过分别位于左右侧门边上的两个狗洞之间的距离,才能保证风水“不外流”。如果从空中俯视会看到围龙屋前有半月形水塘,后有半月形围屋,两个半月结合,包围正屋,在数学上形成一个呈圆形的几何图案,让围屋的轮廓构型显得非常和谐。
古人相信“天圆地方”,围龙屋的圆形正体现了客家人对天地宇宙的认识,而围龙屋中圆与方的建筑结合,正体现了礼神、敬天的观念。正如有的学者提出,客家围龙屋建筑风水术体现了传统《周易》文化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它模仿的是《周易》的太极图式,展示的是宇宙生化模型:从建筑形廓来看,客家围龙屋外围圆,内里方,由天圆地方的宇宙图式构成其建筑形廓;天在上,地在下,中间是建筑物,让天地阴阳之气在建筑物中交接。广东道教活动中心、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的圆玄道观中的元辰宝殿为半圆形(加上正殿前的小广场),中间是供奉斗姆元君的正殿,正殿为方形,殿外小广场前有一个玄武池,合起来是一个完整的圆形,与客家围龙屋的建筑图式不谋而合,可见道家思想在建筑中的渗透。
其实这种方、圆的建筑结构,早在半坡遗址中就已经出现。考古发现,半坡遗址大致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圆形一直以来被视为最简单、最富于象征意义的一种图形,也被视为最完美的形象。虽然有学者认为,古人总把关于地球和宇宙的形象描写成球形、圆面或环形,这些描写并不是基于观察,而是由于人们在描绘那些不可知的形状或空间关系的时候,总是尽量以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往往采用圆形)和关系去描写它们。中国人追求圆满、团圆,祈祷生生不息,对圆形的喜爱,内里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而建筑恰恰是植根于文化制度、文化心理与集体无意识中,且被制度化、形态化和社会化了的体现。正由于此,围龙屋的半月池是必不可少的建筑本身的一部分。
围龙屋半月池的其他文化内涵,除了上文所说是太极图的一个部分,显示的是刚与柔的结合,这是阴阳交媾的另一表现形式,同样有生殖崇拜的内涵之外,还有另外一些文化含义,例如水可以用于化煞等等。
在池塘前进入门坪处,左右横屋各伸出两间或四间,两斗门则会在请风水师择方位后建于横屋两边伸出的部分,而左右斗门与外围墙相接的部分,就谓之“左右伸手”。
客家民居无一例外地都有一口水井。只是水井的建造方位会因建筑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大部分水井被安排在右伸手附近。水井也兼有水塘的部分作用,但还可直接作为饮用水源。
此外,围龙屋后面有风水林,一般种植有耐贫瘠、生命力较强的红栲、楠木和竹类等树木,起着固水土、挡风沙、调节气候和美化环境的作用。
07围龙屋的种类
08围龙式围屋
又称半圆形围屋,是广东客家民居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围屋。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兴宁市、梅县等地,在东江流域以至珠江口流域的深圳和香港也都可以见到。是一种类似中原汉族府第风格的殿堂式民居建筑,是客家围屋中最常见的一种构型,是集中国传统礼制、伦理观、阴阳五行、风水地理观、哲学思想及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典型民居建筑。
此类围屋一般背靠山坡而建,其结构以中间的正堂或堂屋为基准。正堂一般是二进至三进,呈方形结构,分为上堂、中堂和下堂(三进)。正堂左右两旁有同样是方正结构的横屋,简称为“横”。自正堂向外以同心(几何)半圆形的房屋结构一层层扩张,其后围部分建成马蹄状,叫“围龙”,每一层称为一“围”或一“围龙”。围龙的层数和一侧横屋的排数一般是相等的。普通的围龙屋有“两堂两横一围龙”(中间有个正堂、两侧各有一排横屋、对应一层围龙)、“三堂二横一围龙”、“四横一围龙”(一围龙对应两排横屋)、“四横双围龙”(两层围龙)等等,最多可达“十横五围龙”之多。围龙屋前一般会有一个半圆形的人工水塘,使得其俯视效果总体如同一个太极的图案:陆上屋为阳,屋前水为阴。这也是客家文化中的风水理论的体现。
龙式围屋采用汉民族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结构,布局严谨,讲究座向,主次对称,外型堂皇美观,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
具有代表性的围龙式围屋建筑有梅州大埔县黄塘乡的张弼士故居“光禄第”、黄砂乡的“进士第”、梅县松口镇的“仁厚温公祠”以及铜琶村的“荣禄第”等。
09方形围楼
方形围楼有形式多样,如闽西的方形土楼和粤北的方形碉楼等。方形围楼通常呈正方形和长方形。闽西的方形土楼,是指用数层高的夯土墙于四周围合,围内各层多为木结构的通廊式住房,其中心为一矩形内院。这种围楼对外封闭、对内敞开,外观庞大,如同一座土堡。
这种方形围楼在与闽西邻近的广东饶平、蕉岭、大埔和丰顺等地有零星分布。
10圆形围楼
圆形围楼是一种环形土楼,也有人称之为“寨”、圆楼或圆寨。呈圆形布局,气势高大宏伟,堪称世界民居奇观。圆形土楼内部结构分“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土楼的直径由几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圆形土楼与方形土楼一样,土楼内房舍结构多为单元住房。由于其正圆形的外形和全封闭的设计,较早为世人所知。客家式圆楼可能是围龙式的客家围屋和闽南当地的福佬人的土楼结合的结果。和围龙式的客家围屋相比,圆形土楼具有更强的防御性功能。修筑圆楼需要用到质地特殊的黄土,将刚挖好的黄泥堆放三个月,经过特殊的发酵过程而行成“熟泥”,再经过数道搅拌程序,将煮至融化的糯米浆加入黑糖或蜂蜜,再倒入熟泥中一起搅动,方能作为建筑材料使用。
这种围楼在台湾的客家人传统聚居区也有分布,自诏安来到台湾云林的诏安客可能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建材,而无法建造圆楼,只能建造ㄇ字形的房子,并连成集村的形式。
这种类型在福建比较常见,称为福建土楼。著名的有永定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南靖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华安县大地土楼群,以及衍香楼、振福楼、怀远楼、和贵楼。
11椭圆形围屋
椭圆形围屋是将一般的围龙式围屋的前坪(本来是水塘的部分)也围起来,称为前围,从而成为一个类似于带跑道的足球场的形状。这种围屋比起围龙式围屋来也是更加强调防御性。与“闽西式”通廊房结构的圆形土楼相比,在外形上有所变化。
据深圳博物馆黄崇岳、杨耀林先生调查,共发现六座椭圆形围屋。其代表性建筑有闽西的长汀县涂坊乡的“为南堂”、潮州饶平饶洋蓝畲村的泰华楼、梅州兴宁黄陂的石氏中山公祠和罗岗刘氏恒丰楼、梅州大埔湖寮黄氏中宪第以及台中东势的围龙屋群落。
12杠式围楼
是客家民居中较为简单的一种民居类型,因其纵向排列,山花朝前,故称杠式围楼。又因纵列式横屋如同轿子两侧之杠杆而得名。杠式围楼最少有二杠,多至八杠。在杠式围楼中,堂屋被夹在杠与杠之间,显然放大了“杠”,缩小了“堂”并抬升了“杠”的高度。但在平面布局上,堂仍具有决定房屋整体朝向的作用,而且必须正对大门。杠式围楼在粤东的梅县、大埔分布较多,如梅县雁洋的叶剑英故居、西阳的林风眠故居、蕉岭的谢晋元故居、大埔的“拱辰楼”(即田家炳旧居)和“万卷楼”等等。
13半月形围楼
外形与梅州地区兴宁市、梅县区的围龙式围屋的后围相似,有的以两个或三个半月形重叠,高二层,第一层为单元式住房,围与围之间有宽约数米至十余米不等的巷道。粤东半月形围楼多见单围,半月形内环广场中间建有二堂或三堂式的祖祠,前面照例有禾坪、池塘。亦有环内空旷的半月形围楼,空地作为晾晒东西和举行活动的空间。
半月形围楼主要分布在与闽西交界的广东大埔、饶平等地,其中饶平的饶洋、上饶、上善数量最多,梅州市梅县区东部也有零星分布。
14四角楼和其他角楼
分布于粤东北地区的四角楼,与“闽西式”方形土楼和赣南“土围子”有着渊源传承关系,更突出防御功能。四角楼的主要形状是方形,围屋四角加建碉楼。四角楼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变化多端,粤东与粤北两地又有各自的特点。
粤东四角楼一般中轴为堂屋,堂数以三堂居多,左右横屋和上堂外墙相连成围,四角建高出横屋和堂屋一至二层的碉楼,碉楼凸出檐墙一米多,其内广设用以窥视外部的“望孔”和枪眼,可居高临下对房屋周围和瓦面进行监护,便于防御外敌。正面有三门,中间(堂屋)为大门(正门),左右两侧横屋为小门(侧门),门前与围龙式围屋的布局相同,都有禾坪、前护墙和半月形池塘。禾坪两边建“转斗门”。有些四角楼中间不建堂屋,以形成更大空间,四周杠屋环列,这种布局有利于防卫,如梅州兴宁市岗背村的“躲世围”,当地传说古时每逢战乱或闹匪,附近村庄的居民都会迁入该楼躲避固守。
粤北和河源的四角楼更富于变化,除碉楼顶有呈各种锅耳状的装饰外,还有二碉楼甚至多至四碉楼、六碉楼或八碉楼的四角楼,几十年前往往还会有一个望楼者位于其中实时侦察围楼外部。很多方形的围楼主要分布在赣南,也称为四角楼。和圆形围楼一样,四边一般有二至四层的围楼,总体形如堡垒。中间仍然保持“三堂二横”的祠堂形式,或者浓缩为一间祖祠。
四角楼既有被动防守又有主动抗击的特点。梅州境内分布有典型的四角楼建筑,并以梅州五华县、兴宁等地为多。代表性的方形围楼有关西新围和燕翼围、梅州五华县的李惠堂故居“联庆楼”、梅州兴宁罗岗村的“善述围”、叶塘村的“磐安围”和新陂村的“馨梓围”等。
此外还有八角形围楼,是方形和圆形土楼的综合体,其建筑方法、用材和建筑结构与圆形土楼最为接近,而其施工难度要大得多。建筑这种多棱角的楼宇,就面积和实用性等方面与方形和圆形土楼相比,没有明显的优越性。这种土楼仅在广东饶平发现两座,其中一座为位于三饶南联村的“道韵楼”。
15走马楼
外形呈一字形、凹形或曲尺(工具)形。多倚山而建,分上下两层,底层为厨房、农具杂物房、畜栏和厕所等,上层为居室和仓库等。
走马楼的主要建筑特性是:在二楼外部有一条用木料建成的长廊,以适应山区潮湿和多雨的气候特点;既可防山洪和避潮,也可防盗及防野兽;能保持居住环境的干爽、卫生和通风。这种建筑既美观又实用。
其代表性建筑有梅州大埔的“衍翼楼”、兴宁坭陂的“进士第”和“福公屋”等。
16城堡式围楼
这种围楼外墙用“三合土”夯筑或以青砖垒砌,是东江流域、深圳和香港客家的一大特色民居,是堂横式围屋、围龙式围屋和四角楼的综合体,并吸收了广府民居的优点。保留了梅州客家围屋的堂屋、横屋、禾坪、月池和斗门等主要结构,四周由二层围楼所包围。有些城堡式围楼在保留四角碉楼的基础上,在后围中央增建“望楼”,望楼是全楼的最高点。其顶层周围还建有“走马楼”。
这种围楼有较为丰富的外部装饰设计。围屋四周建有“女儿墙”,屋檐上有用青砖砌成的数层菱角牙子;二是碉楼和望楼的顶端两侧(山花)大都做成“锅耳”状,并有“挑头”装饰。围楼四周(前排称倒座)是二层或三层高的单元式住房,内低外高,通常有一厅、二房、一天井和二廊。堂屋和横屋多为二层高的单元式房间。进入大门穿过门厅为天街,天街将围楼与堂屋、横屋隔开。有些大门内建仿牌坊式建筑,上有灰塑图案和石刻。
17五凤楼
此类民居建筑形式几乎失传,只在客家人最早的聚居地,如赣南和闽西地区存留下来。五凤楼属堂横式围屋的一种,通常沿着山坡地势而建,呈阶梯式的建筑结构。其主要特点是:以中轴线上的敞厅堂、敞廊和天井构成三位一体的“厅井”空间,左右有平衡对称的厢房。中轴和横屋部分均以“四架三间”为基本构图,横屋偶数对称。由于整体结构高低有序,屋顶瓦面层层错落,成叠式瓦面,一般为五叠,一层层的瓦顶瓦檐有如五凤展翅,故名“五凤楼”。五凤楼整体构型高低呼应、左右对称,从建筑后部观察,整座楼宇前低后高,突出中轴,堂屋高横屋低,厢楼部分突起,形同笔架,故又名“笔架楼”。代表性的建筑有福建永定区(龙岩市)的“福裕楼”、兴宁新陂的“刘氏五堂屋”等。
这种围楼既突出了客家民居的平面结构与特点,也保持了中原地区四合院和殿堂式结构组合特色,即厅堂、天井、天街、禾坪和池塘等配套成为一体,既完整,又实用。
18中西合璧式
是具有特殊风格的客家侨乡民居建筑形式的一种,属于混合型民居建筑。拥有客家传统的房屋结构,并结合了西洋的建筑艺术风格。
中西合璧式围楼的建筑出现年代较晚,最早出现于晚清,但大都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的产物。漂泊海外的客家游子们在国外经商致富,不忘故土,眷恋民族的传统生活,荣归故里后即常建造此类房屋。他们受到南洋及西洋文化思想的影响,基于传统围龙屋或堂横屋的平面布局,作局部略微改动后设计建造。如有些屋式将弧形的围龙和花头部分变成了长条形或直线形,横置如枕,当地人称“枕头屋”或“火船屋”等。其门窗、厅堂加之西式装修,尤其是增设阳台的做法,使古老深沉的传统建筑焕发出清新的气息。
代表性建筑有梅县的“南华又庐”、“万秋楼”、联芳楼、大埔百侯的“肇庆堂”和“海源楼”(又称“中西合璧屋”)等。
19围村
顾名思义,围村是由围楼或石砌围墙围拢起来的村庄,故有人称之为“寨”。围村四周石墙高垒,固若金汤,显然是出于防御的需要。
围村主要分布在客家人与广府人的临界点或杂处地。在粤北、深圳和香港地区有较多的围村。分布于深圳的客家围村,主要特点是横纵成行成列的房屋,四周被围楼或围墙包围,平面呈方形,四角设碉楼。围内的住房多为单元房,有斗廊式或“大齐头”(一厅一房)等户型。其中单姓围村在中轴线上设祠堂,而多姓围村则各姓家族中均设有祠堂。客家人围村与广府人围村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前者大门口有禾坪和池塘。
围村有的呈方形,有的呈不规则的圆形。围内房屋有的排列有序,有的相对凌乱。此外,围村内的住房形式多样,有单间式的,也有堂横屋和单元式的。
梅州丰顺县有一个“建桥围村”,四面环水,围内是一座座独立的堂横屋。
#福建旅游打卡#